2013年2月4日即壬辰年臘月廿四,鄂前旗聖火文化公園迎來了盛大的聖火祭祀儀式。 聖火祭壇的火種,是從成吉思汗陵陵宮內的聖燈,即長明燈采集而來。聖燈,是香火的象征,吉祥福祿的祝願,幸福美滿的祈禱。聖火,是光明的象征,興旺的象征,溫暖的象征,驅除邪惡和災難的神物。
兩隊身穿節日盛裝,騎著高頭大馬的牧民,護送著取火種的隊伍,莊嚴聖神地進入聖火文化公園。華服豔麗,手捧藍色哈達的草原兒女,用蒙古民族傳統而尊貴的方式,夾道迎接聖火火種的到來。人們虔誠備至,被古老肅穆的祭祀儀式震撼和感動,祝頌和跪拜完畢,聖火祭壇上的二十七個火撐全部點燃,禮炮齊鳴,天高雲淡。聖火文化公園變成了歡樂的海洋,每個人都像花兒一般,盡情綻放,豔若霞光。
人們從敖勒召其鎮、上海廟、陳川、昂素,從一望無際的草原盡頭,甚至是草原之外的地方,開著小車,騎著摩托車,歡天喜地,歌舞升平,徜徉在幸福的盛典中。
亂世造英雄,盛世譜華章。
當我從天之南降臨,從地之北步入,走進畫中的額前旗,被酣暢淋漓的草原文化吸引,被瘋狂粗獷的文化草原陶醉,一個想法突兀又神奇,我要把今生第一部草原作品,獻給有緣的鄂托克前旗。
這是一部值得書寫的曆史,一場豐美絕倫的草原盛宴。
鄂托克前旗,河套人發祥之地,漢為長澤名縣,唐為六胡州地,西夏之宥州嘉寧司,元之皇室封地。東有沙漠峽穀,西有巍巍長城,南有大池鹽湖,北有馳騁草原。數千年來,這片沃土之上,中原傳統文化,草原遊牧文化,絲綢之路文化交相輝映,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激情碰撞,蒙漢各族交融彙合,藍天與碧草相接,詩情與畫意蕩漾,古樸與現代對接。紛繁激越的大變革中,優秀文化依然傳承,鄂托克前旗被列為中國鄂爾多斯文化之鄉,中國鄂爾多斯馬文化保護基地,鄂爾多斯婚禮文化傳承基地。
而立之年的鄂托克前旗,已經成長為威武驍勇的巴特爾,成為草原上名符其實的英雄。在《馬蘭花》和《鄂爾多斯婚禮》優美的旋律中,百靈在歌唱,蘇勒德雄渾,金馬樁迎風,奶香酒正濃,雄鷹展翅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