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十七歲中舉人,時任禮部侍郎的主考官李端棻看中他的才華,當即將堂妹李蕙仙許配給他。這位年長梁啟超四歲的名門閨秀,受過傳統的古典教育和一些新式教育,思想也比較進步。曾出任戊戌變法時維新派創辦的上海女子學堂的提調(也就是校長),也是《婦女報》的主編之一。
他們夫唱婦隨,感情非常好,是夫妻也是朋友。1899年歲末,流亡海外的梁啟超在夏威夷做演講時,和當時的一位充當翻譯的華僑小姐何蕙珍互生情愫。何小姐甚至托人向梁啟超求婚。
梁啟超對此並未隱瞞妻子,寫信訴說了此事,“生出愛戀”“終夕不能成寐”。李蕙仙主動提出納何蕙珍為妾,但梁啟超考慮再三,還是拒絕了何蕙珍。
由此可見,李蕙仙是一位性情極其豁達的女子,她雖然受過新式教育,但還是遵循著傳統女子的德行,一切以丈夫的需要為出發點。所以她為丈夫挑選王桂荃為側室,也是一切為了家庭所需。
梁啟超在湖南時務學堂執教期間,曾和譚嗣同商議發起“一夫一妻世界會”,他並不想背棄自己曾經的理想,因此沒有給王桂荃任何名分。
最開始,家中的人對她的稱呼是“王姑娘”。她的地位也實則和婢女無異,但她並不以為意。
不管她是怎樣的出身,這個目不識丁的女子,有著最淳樸的做人準則,本本分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她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也沒有不切實際的抱負。她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帶著天生的、單純的樂觀和幽默感。
當年長子梁思成學建築,二兒子梁思永學考古,三兒子梁思忠學的卻是軍事。王桂荃曾經非常風趣又得意地對別人說:“我這幾個兒子真有趣,思成蓋房子,思忠炸房子,房子垮了埋在地裏,思永又去挖房子。”
她喜歡給孩子們講故事、說笑話,人又隨和。李蕙仙是北方望族走出的大家閨秀,規矩多,天生威嚴,對子女和下人也都要求嚴厲。這樣一比較下來,孩子們都自發地去親近王桂荃。
漸漸地,她的乖巧、溫順、勤懇贏得了家人的肯定,也贏得了梁啟超的尊敬和喜歡。她在家中開始被稱作“王姨”。
李蕙仙體弱多病,對王桂荃極其信賴,家中事務全權交給她打理。王桂荃勤學肯幹,人又非常細心。很快,她成為家中不可或缺的一個人。
1916年,梁啟超南下反抗袁世凱的帝製,在上海風聞將會有對自己的暗殺行動,為防範暗殺,他連飲食都很謹慎,並且馬上叫家人送王桂荃來上海以照顧他的生活起居。
梁啟超在給女兒梁思順的信裏說:“非王姨司我飲食不可。”並且對擔心自己安全的蔡鍔說:“惟小妾執炊……吾自行危害決不能及我。”
王桂荃雖然沒受過教育,卻非常聰慧愛學。
梁啟超是維新派的領袖人物,對於女子的社會地位也一直在奔走呼號。他是很鼓勵女子學習的。他認為女子不學則“所見極小”“於天地間之事物,一無所聞,而竭其終身之精神,以爭強弱交涉於篋筐之間”。而他也特別看重母親對子女的影響,認為女子不學,則母教難以實現,“蒙養之本,必自母教始”。
梁啟超十七歲中舉人,時任禮部侍郎的主考官李端棻看中他的才華,當即將堂妹李蕙仙許配給他。這位年長梁啟超四歲的名門閨秀,受過傳統的古典教育和一些新式教育,思想也比較進步。曾出任戊戌變法時維新派創辦的上海女子學堂的提調(也就是校長),也是《婦女報》的主編之一。
他們夫唱婦隨,感情非常好,是夫妻也是朋友。1899年歲末,流亡海外的梁啟超在夏威夷做演講時,和當時的一位充當翻譯的華僑小姐何蕙珍互生情愫。何小姐甚至托人向梁啟超求婚。
梁啟超對此並未隱瞞妻子,寫信訴說了此事,“生出愛戀”“終夕不能成寐”。李蕙仙主動提出納何蕙珍為妾,但梁啟超考慮再三,還是拒絕了何蕙珍。
由此可見,李蕙仙是一位性情極其豁達的女子,她雖然受過新式教育,但還是遵循著傳統女子的德行,一切以丈夫的需要為出發點。所以她為丈夫挑選王桂荃為側室,也是一切為了家庭所需。
梁啟超在湖南時務學堂執教期間,曾和譚嗣同商議發起“一夫一妻世界會”,他並不想背棄自己曾經的理想,因此沒有給王桂荃任何名分。
最開始,家中的人對她的稱呼是“王姑娘”。她的地位也實則和婢女無異,但她並不以為意。
不管她是怎樣的出身,這個目不識丁的女子,有著最淳樸的做人準則,本本分分做自己應該做的事情。她沒有什麼遠大的理想,也沒有不切實際的抱負。她懂得知足常樂的道理,帶著天生的、單純的樂觀和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