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愛逛書店,翻翻這本翻翻那本,一本本翻過去。遇到喜歡的,站著多翻一會兒,但也不一定買。逛書店是生活中的一種樂趣。但有一陣書上架了,要看哪本書得請售貨員從書架上取,很不方便,樂趣減去了一半。好在這種售書方式很快就取消了,又恢複了原有方式。但不久新的變化也隨之出現:書架上十六開本的大書、硬皮書(精裝版)越來越多。什麼外國文學名著、中國當代優秀小說、中國名人傳(不管正麵的還是負麵的)以及中國通俗曆史小說如《七俠五義》、《施公案》、《狄公案》等。這種書像一塊磚頭,拿起來費勁,而且隻能放在桌子上正襟危坐地閱讀,像我們古人那樣。難道書商培養我們端坐桌前,振作精神,像古人那樣聚精會神地讀書嗎?不大可能。在信息化的今天,誰還會有這種糊塗的想法?書商關注的是經濟效益:十六開本的特大精裝書總比三十二開的平裝書價錢貴吧。但誰又會買這種拿不動、翻不開的鐵衣鐵帽硬皮書呢?我的侄女婿給我解答了這個問題。十幾年前我在他家住過,發現他兩個書架都擺滿了書。我知道他是個整天忙於事務,從不讀書的人。我多次勸他讀點書,做個有文化知識的人。我以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他開始讀書了,我對他說的話沒白說。可是他的回答讓我驚愕不已:“叔叔,這是人家送的禮品書,現在時興送禮品書,表示風雅。”原來印得這麼大這麼厚的書是送人的禮品,一種賺錢的新手段,談什麼風雅!

我喜歡睡覺前,或疲倦的時候,或在醫院等待叫號的時候隨便翻書。上麵提到的那種大書根本無法讀。我讀的都是篇幅不長的、大小三十二開本的書,因為這種書大多是內容多樣,集知識性、趣味性、可讀性為一體的作品,引人入勝。家裏也沒有一本十六開本以及十六開本以上的硬皮書,因為哪個書架也叉不進去。

向繼東兄準備出一套小開本的“百家小集”,邀我加盟。我對這種閱讀方便的小開本書喜不自勝,欣然從命。從舊作中選出二十餘篇,一半以上雖曾在報刊上發表過,但由於種種原因未曾收入集子;也有過去收入集子,且還有些情趣的文章一並編入這本小冊子。我想“百家小集”定會受到讀者歡迎。書不貴,隨身帶,隨時看,磨損了或丟了也不值幾個錢。

感謝曾昭華女士幫我細心審閱文稿,改正錯字或不順的句子。她是我的老學生,一直在報社擔任編輯,有豐富的看稿經驗,錯字、使用不當的標點符號都逃不過她的眼睛,對《那些人,那些事》也付出了心血。

二○一三年十二月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