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史大可不必如此憂心。”
“雖漢中一役,丞相所親率的主力大軍並未全據漢中,敗退關中反而令劉備軍各部軍威大震。”
“但漢中也相持了大半載。”
“對於雙方都會是極為嚴重的消耗。”
“劉備軍的糧道尚且要翻閱重重大巴山餘脈,即便現在據有了漢中,一時半會也不可能還有餘力大舉出秦川攻略關、涼之地。”
眼瞧著張既麵上依舊浮現著擔憂之色。
楊阜的麵容也一直透著笑容,輕快的予以回應。
而聽聞著其這番解釋。
張既方才放下心來,
“既如此,那看來敵軍距離撤軍也將不遠矣!”
張既也是有才之人,馬超為何會北上涼州號召眾羌族各部一齊反抗,其目的就是為了分散己方的注意力。
現在漢中已然是據有了。
而劉備若短期之間沒有一鼓作氣北伐的意圖,那馬超接下來離撤軍也就不遠矣!
這一點,張既也心知肚明。
“沒錯,或許不出數日,隴西邊患將平也!”
楊阜亦是予以附和道。
“那下一步,我等得籌劃一下,該如何整頓涼州吏治呢。”
張既此言也是直指核心問題。
吏治問題,是後漢建立以後,涼州將近亂了一百多載的關鍵因素。
也是由於吏治的混亂,導致涼州諸郡動輒就是漢人糾集羌士各部所反叛。
張既本身就是涼州人士。
從便棲息於這片土地上。
其一直以來的所見所聞,也知曉涼州羌人頻繁暴動的根源所在。
即便已逝的神速將軍夏侯淵早已統禦將士接連掃平了涼州以韓遂為首的各路西涼諸侯。
甚至是於枹罕盤踞多載,自稱河首平漢王的宋建也給殲滅。
可以。
涼州諸地的各諸侯或是羌氐等反叛勢力。
都已經是被一網打盡!
可張既心下很清楚,如若是吏治此首要問題得不到解決,那涼州就將還會繼續亂下去。
特別是曾經於羌族部族間還赫赫有名的西涼錦馬超尚在呢。
“刺史所慮不錯,待敵軍退卻,我軍下一步就得整頓一番涼州吏治。”
“就拿此番羌人各部族大舉響應馬超來,即便是身處內地的羌人所群起響應依然不少。”
“若不盡快整頓好,恐怕下次敵軍再度席卷重來時,今日之事還會照例發生。”
一提及到此事,即便是方才麵色輕鬆的楊阜也不由嚴肅了起來,鄭重道。
他們都是出自涼州,自然知曉此州郡間的吏治是有多麼的糟糕。
而此事,還得從漢一百多載追朔起。
先前尚且還未爆發群雄逐鹿,下大亂時。
涼州之地便頻繁爆發漢、羌之亂。
大漢一百多載來,頻繁遣軍平叛。
所花費的軍費不下數千億。
而平叛效果自然也是有的。
其中涼州三明便是平羌戰爭間最為重要的功臣。
“刺史,您準備采用何等策略整頓吏治呢?”
此言一出。
楊阜先是問詢了一番,遂思吟一陣後,又是高聲著:“早在先前,便有涼州三明的治羌。”
“而似太尉段熲曾在擔任護羌校尉時,便主張剿的政策,而他也親攜部眾東征西討,剿滅了涼州境內不計其數的部落。”
“即便是麵對著當時實力強盛的先零羌等大族,亦是以削弱實力為主。”
“所奉行的乃是滅族政策。”
“花費了朝廷數以萬計的軍費,短期間很有成效。”
“可長久來看,此策卻也無法根治,隻是治標不治本罷了!”
話落至此處,楊阜暗自沉吟了半響,方才建議道:“反倒是三明間的其餘二明,皇甫規與張奐二位將軍的治羌策略可借鑒一二。”
須臾間。
楊阜迅速做了一番比對,遂向其提議著。
聞言,張既聽罷後,連連點頭道:“的確,皇甫,張二位將軍的治羌策略的確是短期間難以有成效,可方才是改善涼州吏治,緩和漢、羌之間矛盾的關鍵一環。”
“隻可惜,當初的漢庭上下深受外戚,黨爭,宦官三方勢力的相互明爭暗鬥,朝廷內部腐敗不已。”
“地方上的豪族也趁機兼並土地,暗中擴大積蓄家族勢力。”
“也導致朝廷一直對治羌策略猶豫不決。”
“以至於涼州頻繁叛軍起事,直到最後甚至有朝臣當眾提議放棄涼州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