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受馬超所號召而起的西涼諸羌各自退散。
伴隨著馬超攜本部西涼鐵騎突圍南下以後。
涼州遂也因此迎來了穩定。
而持續了將近有大半載的漢中爭奪戰也漸是告入了一段尾聲之中。
從建安二十年(15)初春至秋八月。
劉、曹雙方於漢川的爭奪出動規模兵力巨大。
約莫有十餘萬眾。
若是算上西涼諸羌各部對涼州的侵襲。
雙方此番幾乎是投入了二十萬眾以上的軍力。
隨著馬超退至武都郡的消息傳回漢中首府南鄭時。
左將軍劉備也果斷下令讓馬超與趙雲攜部退回漢中。
至於武都郡防務。
則暫時交由張飛予以鎮守。
而隨著漢中戰事告一段落。
對於劉備而言,接下來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如何調配官吏予以治理以及部署兵力增強邊境防線的問題。
而就在每日劉備召集軍中文武諸人商討此事時。
以諸葛亮的勸誡信為首。
來自於留守後方成都的諸文武官吏一齊的勸誡送至了漢中首府南鄭。
劉備首先是打開了軍師將軍諸葛亮的信箋。
隻見封麵上留有“主公親啟”的字樣。
待之後方才靜靜查閱了起來。
“主公,現您也與曹賊的主力決戰之間,大破賊眾。”
“其威勢顯然已經是足以令中原震動。”
“待過後,此戰的餘威必然會逐步傳至下各州郡間。”
“各州尚且還心向往大漢的士民到時也將會無不期盼著主公早日北伐功成,還於舊都,重振大漢大好河山。”
“而昭昭大漢已傳至今數百餘載。”
“威名早已刻骨至下士民心下。”
“可由於亂世降臨,子蒙塵,現又被曹賊拘於深宮之間,淪為了掌上玩物,宮中之事,甚至是朝政大事無不是出自賊子之手。”
“若主公不趁此大勝之機上表稱王。”
“則不僅下士民無法響應主公之夙願,也會令麾下文武諸臣及將士們無法堅定目標,齊心協力北伐中原。”
“若心不齊,則大事定難成功矣!”
“且數百載前,高祖帝便是退居漢中,被譽為漢王,隨後兵出漢中,定三秦,出關中,曆經數載終是平定下。”
“因之而成帝業,創立了煌煌數百載的大綱榮光。”
“主公可上表奏為漢中王,以效仿先祖,號召萬民,整合麾下文武諸臣及大軍將士,令之北伐關中,以還於舊都,重振大漢榮光。”
“亮綜上所言,皆出自臣的一番肺腑之言,萬望主公切莫猶豫不決!”
“此番若錯過,則必令眾人心寒也!”
片刻功夫稍過。
劉備徐徐將信間內容微微看罷。
一整篇下來,劉備都並不為所動。
麵上也一直是浮現出平和之色。
並未顯露出非分之想!
直到看到那一句“若不為所動,則必令眾人心寒也”。
須臾之間。
劉備方才是瞬間恍然大悟了過來。
他了解諸葛亮的一貫行事作風。
知曉其並不會信口開河。
此話既出!
那就能明稱王絕非隻是法正,黃權一時所想。
而是必須重視起來的大事。
一瞬間。
劉備居於主位上,靜靜思索著。
他似乎也是聯想起了許多事。
隨著一事接著一事的串聯之下。
頓時間。
就感受到了事情的嚴重性。
他意識到。
此番漢中大捷己方贏得並不輕鬆。
雙方更是激烈攻防,甚至是相持了長達大半載的時日方才能逼迫曹軍主力各部撤軍。
如此艱難的一戰過後。
若是他不更進一步,以籠絡人心,凝聚麾下各部間的信念。
那恐怕真會如諸葛亮信中所述那般。
己方麾下遲早會陷入分崩離析的局麵。
概因。
現在曹操雖被稱為漢賊,但他終歸是掌控了子。
握有子這張王牌。
自然也就等於掌控了下權柄。
諸葛亮信間直接就表明了正名的重要性。
現在下各州已經基本是三分。
而自己若是繼續頂著漢左將軍的名諱揮師北伐。
那顯然在出兵上就是出師不利。
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
若是以左將軍的官職號召眾心一齊北伐曹氏。
那便相當於是以下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