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趙英快速奔返主力大營並獲得了漢中王劉備的親口批複,她隨後也是信心大增,在了解到自家父親趙昂率部駐防冀城北城門後,就開始提筆修書一封差人送至城內。
信使抵達城下,告知來意留下書信後便快速離去。
趙昂雖是麵色狐疑,但還是差人沿吊籃下城撿回了書信。
待收到信箋,趙統麵色嚴肅的拆開查閱起來。
剛瞟一眼,他神色頓時大變。
遂是立即差遣麾下部眾謹守城牆一線,他則奔到了城樓裏屋中靜靜查閱起來,忐忑的心思才微微有所安了下來。
書信上的字跡赫然便是趙英親筆所寫。
他看到的第一眼就認出了筆跡,故而才會如此緊張。
平複了好一陣的心緒,趙昂方才細細查閱起來。
“父親親啟,不孝女拜上!”
“我近年來跟隨趙將軍征戰四方,其麾下部眾無論征至何處,都不造成殺戮,屠戮四方,不擅殺手無寸鐵的士民。”
“此乃漢軍與曹氏軍眾最大之區別。”
“女兒亦堅信漢中王麾下方才是仁義之師,能夠為大漢百姓謀福祉、爭太平。”
“今番隴山防線已破,漢軍長驅直入攻襲漢陽各城邑,兵困冀城。”
“而我軍又接連攻略了街亭、上珪,卡住了曹氏主力來援的通道,我生為冀城民,理應為鄉裏謀福,不能眼睜睜看著家鄉生靈塗炭,飽受戰火。”
“正逢父親於冀城豪族間威望甚深,若父親能出麵服眾家主一齊開城獻降,不僅是大功一件,亦能得到漢中王的青睞,官運亨通。”
“咱冀城方圓之地的百姓也能免遭戰火。”
“此乃國家大計,萬望父親勿要愚忠篡漢的曹氏,以大局為重也!”
一封帛書之上,字跡滿滿,言語之間無不是勸其父的肺腑之言。
看罷後,趙昂暫且是停止往下看,原本麵露嚴肅的神情呆愣了一下,遂才繼續看下去:
“何況,據英聽聞,前番父親被俘,雖然後麵被趙將軍放回,但也喪失了信任,近段時日以來一直閑賦於家,不受重用。”
“父親為曹氏守衛邊陲多載,立下過汗馬功勞,可謂是勞苦功高,被俘後亦是誓死不屈,卻被如此對待,曹氏上下可對得起父親乎?”
“若不是此番漢中王麾下大軍進圍冀城,街亭、上珪通往關隴的通道被封鎖堵截了援軍,張既等人為了守住冀城拉攏眾豪族,又豈會重新啟用父親?”
“曹氏,上篡漢大漢,已是不忠。”
“下更是不信任有功之將,值得留戀乎?”
這最後一番話,趙英寫得無疑是震耳發聵。
前半段她從國家大義以及鄉土之民,建功立業的功勳方麵來勸。
後半段便是情緒遞進,漸漸勾起自家老爹的不滿。
趙昂看完後,麵色浮現著濃濃的苦笑,“阿英這妮子還真是了解我,這一言一語直戳我心窩子。”….
誠如信中所言,趙昂因受韋康的影響,對於漢室的歸屬感頗為強烈,又在被俘的日子裏被趙統特意演示過漢軍的軍紀嚴明,從不茲擾百姓。
堪稱是仁義之師!
回來後便被閑賦居家,擱置一邊。
先王曹操剛逝,曹丕便迫不及待的篡漢稱帝,改朝換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