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夢想花開(1 / 3)

在荒山耕耘十多年,賈東亮的八一生態農場收益逐年增加,規模不斷壯大,形成了綠色食品、林木種苗、花卉盆景、龜鱉魚蛙、山豬、山羊、山地雞等一批優勢產業。山上一片林,山腰一園果,園中一群雞,山腳一口塘,平地菜花香,憑借這一幅如詩如畫的景象,農場開發出旅遊觀光功能,而且承擔起社會責任,成為了創業示範基地、農村黨員培訓基地、退伍軍人教育基地和勞模科技創業示範基地,在農場裏麵,大家可以看到創業成果,聽到創業故事,學到創業精神。

在賈東亮自己看來,複員後所走的這條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道路,雖然充滿了艱辛困難,但是又充滿了光明與理想,一切的起源,隻是為了實現自己兒時的夢想。15年的創業曆程,讓他深深地體會到夢想能催人奮進。沒有夢想,就沒有未來;不能找到和堅持正確的道路,夢想不會成功;而沒有努力奮鬥托起夢想,沒有不屈不撓的鬥誌和實幹興邦的精神,夢想也會成為空想。因此,隻能以勞動築夢,以實幹圓夢。

科技創新夢

1983年出生的劉若鵬在9歲那年,和很多在改革開放初期隨家庭“孔雀東南飛”的孩子一樣,跟隨父母從西安搬到了深圳落戶定居,在深圳上了小學、初中和高中。在2002年,他從深圳中學獲得保送到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混合班。大學畢業後,他獲得美國杜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攻讀電子與計算機工程係博士學位,幾年後,他在超材料領域方麵多年的學術積累終於開花成果。

2010年7月,劉若鵬和核心研發團隊帶著超材料技術項目,選擇回到深圳創立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之所以選擇落戶深圳,除了這裏是劉若鵬成長之地,更主要的是深圳這片土壤上孕育的軟環境,也就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逐漸形成了注重創新、注重引進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注重效率優先的大環境,而且深圳市政府從資金補貼、融資渠道、移民城市風氣到行政工作效率,都成為了吸引人才和企業落戶的法寶。

光啟研究院創立之初,劉若鵬和他的團隊總共才5名核心成員,但全是從杜克大學獲得博士學位的年輕中國科學家,平均年齡不超過33歲。研究團隊決定以超材料為核心,同時融合電子信息、生物光子、數理統計等高新技術,從事尖端交叉科技研發。

劉若鵬的研究院並不僅僅局限在研究方麵,而且在創新型機構乃至產業模式方麵進行探索。研究院本身是民辦機構,自負盈虧,但一直不愁資金和項目推廣。一方麵,研究院各種高新研究項目得到國家級、省級以及市級重點實驗室的立項,政府從財政上撥款資助他們進行研究;另一方麵,研究院如同一個創新型企業,各種創新研究成果足以吸引社會資本投資和風險投資機構的目光。“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定位,令光啟研究院資金充裕,既能夠在超材料產業方麵掌握原創技術的話語權,又有能力集結全球相關領域的專家,成立一個規模可以萬億元計的超材料產業聯盟。在基礎研究和研究產業化兩方麵齊步前進。

在荒山耕耘十多年,賈東亮的八一生態農場收益逐年增加,規模不斷壯大,形成了綠色食品、林木種苗、花卉盆景、龜鱉魚蛙、山豬、山羊、山地雞等一批優勢產業。山上一片林,山腰一園果,園中一群雞,山腳一口塘,平地菜花香,憑借這一幅如詩如畫的景象,農場開發出旅遊觀光功能,而且承擔起社會責任,成為了創業示範基地、農村黨員培訓基地、退伍軍人教育基地和勞模科技創業示範基地,在農場裏麵,大家可以看到創業成果,聽到創業故事,學到創業精神。

在賈東亮自己看來,複員後所走的這條自謀職業、自主創業的道路,雖然充滿了艱辛困難,但是又充滿了光明與理想,一切的起源,隻是為了實現自己兒時的夢想。15年的創業曆程,讓他深深地體會到夢想能催人奮進。沒有夢想,就沒有未來;不能找到和堅持正確的道路,夢想不會成功;而沒有努力奮鬥托起夢想,沒有不屈不撓的鬥誌和實幹興邦的精神,夢想也會成為空想。因此,隻能以勞動築夢,以實幹圓夢。

科技創新夢

1983年出生的劉若鵬在9歲那年,和很多在改革開放初期隨家庭“孔雀東南飛”的孩子一樣,跟隨父母從西安搬到了深圳落戶定居,在深圳上了小學、初中和高中。在2002年,他從深圳中學獲得保送到浙江大學竺可楨學院混合班。大學畢業後,他獲得美國杜克大學的全額獎學金攻讀電子與計算機工程係博士學位,幾年後,他在超材料領域方麵多年的學術積累終於開花成果。

2010年7月,劉若鵬和核心研發團隊帶著超材料技術項目,選擇回到深圳創立光啟高等理工研究院。之所以選擇落戶深圳,除了這裏是劉若鵬成長之地,更主要的是深圳這片土壤上孕育的軟環境,也就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逐漸形成了注重創新、注重引進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注重效率優先的大環境,而且深圳市政府從資金補貼、融資渠道、移民城市風氣到行政工作效率,都成為了吸引人才和企業落戶的法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