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娘娘廟轉世投胎(1 / 3)

汴京城北有一座送子娘娘廟,修建於宋太祖年間,有關娘娘廟的修建,民間流傳著各種各樣的說法,有一種說法流傳較廣,也較為靠譜。

話說後周時期,七歲的柴宗訓(周恭帝)登基做了天子,政權不穩。當時執掌兵權的趙匡胤與趙普等人密謀兵變,並在宮中散布消息:遼國聯合北漢大舉入侵。宰相未辨真偽,派遣趙匡胤統帥大軍北上禦敵。

正月初一,趙匡胤率軍北上。他心中忐忑不安,此舉乃是謀反,意圖推翻朝廷,若不成功,必將血流成河,生靈塗炭,更會被誅滅九族。

大軍剛出北門,趙匡胤看到一間小廟,遂問部下:“此乃何廟也?”

部下答道:“此乃娘娘廟,廟宇雖小,香火不斷,甚是靈驗,四方百姓都來廟裏祈求平安,求子嗣的居多。”

趙匡胤屏退左右,一人進廟。見娘娘廟隻有一間房子大小,因年久失修,已破敗不堪。娘娘是尊泥塑像,安詳地端坐在神龕裏。趙匡胤向娘娘行了三拜九扣大禮,跪在神龕前向娘娘訴說道:“如今皇上年幼無能,政權不穩。外藩對我朝虎視眈眈,隨時入侵我疆土,朝中多人覬覦皇位。為保百姓免遭生靈塗炭,我欲取皇位而代之,祈求娘娘護佑我兵變成功,日後我若當上皇帝,一定為娘娘重修廟宇,塑造金身,讓天下百姓都來朝拜娘娘。”

趙匡胤禮畢起身,頓覺信心滿滿。帶領大軍往陳橋驛站出發。

陳橋兵變成功,推翻了後周,建立了大宋王朝。趙匡胤登基稱帝,後稱太祖皇帝。趙匡胤即位後,修繕宮殿,葺築城牆,並不忘在娘娘廟許下的諾言,下旨重修娘娘廟,由開封府督辦。

娘娘廟在原來的舊址上重修,占地麵積約百畝,坐北朝南,方方正正。圍牆是一色的青磚砌起,牆外鬆柏環繞。朱漆大門,門楣上方懸掛著一塊巨大的匾額。太祖皇帝親題的五個大字“送子娘娘廟”。

再看院內,修有大殿、二殿,仿造皇宮模式。房頂和房簷均使用金黃色琉璃瓦。上殿的台階為清一色大理石鋪地,扶手和欄杆為漢白玉雕刻。大殿二殿同等格局,中間相隔百米。東西兩邊修有長廊,長廊的立柱和頂端雕梁畫棟。廊下有長條座椅,供香客們休憩。

大殿的門楣上方懸掛著“祈福殿”三個大字。

走進大殿,首先映入眼簾是一尊巨大的娘娘銅像。娘娘雍容華貴,氣定神閑地端坐在神龕裏。左右兩邊分別站著八個侍女,乃鑄鐵塑造。八個侍女分別代表著春、夏、秋、冬、東、西、南、北,供娘娘驅使。

神龕前是一條雕花香案,香案上點著香燭,擺著貢品,神龕後麵的牆壁上排滿了大理石碑,碑文皆是汴京城內著名的書法大家題詞。

二殿的門楣上懸掛的匾額寫著“送子殿”三個大字。走進二殿,首先看到的是娘娘的站立銅像。慈愛的娘娘雙手舉著一個白白胖胖的男嬰,呈送子狀。

娘娘身後一條巨大的香案上,擺滿了泥捏的娃娃,大都是男娃娃,這是泥塑匠人的工藝,當然是廟裏指定的匠人才能從事此職業。

前來二殿求子嗣的通稱拴娃娃。進二殿拜過娘娘後,隻需給匠人一個銅錢,匠人就送給求嗣者一個娃娃。每個求嗣者需要事先為娃娃起個好名字,由匠人用毛筆把名字寫在娃娃的後背。求嗣者拿出事先準備的紅頭繩或紅布條拴在娃娃腰上,然後揣在懷裏,一路喊著娃娃的名字:“某某某,回家了!”必須路上不停地喊著娃娃的名字,以免娃娃走失。

拴回家的娃娃即刻放到要生育的夫婦床上。來年生了孩子也不能改名,據說改了名字,小孩是活不成的。

來娘娘廟二殿拴娃娃的絡繹不絕,有的人家本來有了個男孩,還想要第二個、第三個,爭先恐後的去二殿拴娃娃。有的家裏都是女孩,沒有男孩,就年年去二殿拴娃娃,直到生出男孩為止。當然,不生育的更是年年拴娃娃。

拴來的娃娃活過八歲就是過了第一道坎,因為民間最忌諱的數字是八,有種說法:“八八差差掉地下!”所以孩子過了八歲就去娘娘廟謝恩還願。十二歲是孩子的大坎,活過十二歲就算活穩了。拴來的孩子十二歲要大辦酒席,去娘娘廟謝恩還願。

因當年太祖皇帝是初一參拜的娘娘廟,所以每月的初一定為廟會日。一到初一,娘娘廟熱鬧非凡,方圓百裏的百姓都來這裏祈福、還願,拴娃娃……一直延續百年不衰。

話說到了宋徽宗趙佶的某年,七月初一,雖然天氣炎熱,但來娘娘廟逛廟會的人還是非常多。小商小販一大早就擺好了自己的攤位,耍雜技的,耍猴的,走江湖賣藥的陸續到來。

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一位孕婦特別顯眼。她蓬頭垢麵,衣衫襤褸,手中端著一隻破碗,手臂上挎著一個破竹籃,籃子裏有個破布包,挺著大肚子在人群中穿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