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趙元郎大婚(1 / 2)

鄭州東臨東京汴梁,西依西京洛陽,北靠黃河,南有千裏沃土。它地處中原,四通八達,是曆代王朝的必爭之地。大宋建都東京汴梁後,把鄭州提升到了“防禦州”的位置,宋仁宗趙禎很看重鄭州之於東京汴梁的“輔郡”地位,然而宋神宗趙頊廢鄭州建製。宋徽宗趙佶登基後,在蔡京等人諫言下,實施輔郡製,於京畿四麵置四輔郡,鄭州改名稱為“西輔”。西輔處於重要的地位,其繁榮程度僅次於東京汴梁和西京洛陽。

西輔城內有一家“滿升糧鋪”,糧鋪掌櫃叫趙璞,在西輔城內是出了名的成功人士。提起他的奮鬥史和發家史,人們總是津津樂道。

原來趙璞家境貧寒,家裏養不起他,少時被父母送到董記糧鋪做學徒。他來到董家,在後院幹雜活。挑水劈柴,燒火煮飯,刷鍋洗碗,打掃院子。除了聽師父師母的使喚,櫃上的夥計也每日對他呼來喚去,稍有差池,就拳打腳踢。一個十歲的孩子,像陀螺一樣,從早到晚不得停歇,這也練就了他頑強不屈的性格。

師父董掌櫃家就一個女兒叫董婉兒,師母常年多病,在婉兒五歲那年離世。婉兒喜歡粘著趙璞,前後不離地跟著他,每日幹完分內的活,趙璞都會背著婉兒四處玩耍。兩個孩子在一起相互作伴,彼此依賴。董掌櫃也希望女兒幼時快樂,對趙璞的態度有所改變。

婉兒七歲那年,董掌櫃就送她去私塾讀書,請大儒坐館授課,實指望女兒將來繼承家業,為他養老送終。趙璞每日接送董婉兒去學堂。婉兒下學後,趙璞還要陪她背書寫字。婉兒隻讀了三年私塾,董掌櫃就不讓她再去了。他覺得女兒識幾個字,會記賬簿就行。趙璞也跟著婉兒學了三年,不光學會了記賬簿,還能讀一些書卷。

趙璞十五歲那年,董掌櫃才讓他上櫃做事。他吃苦耐勞,幹活眼明手快,對客人謙恭和氣,對答如流,當啷啷一串說來,流暢悅耳,分明一個精明厚道的少年。

經過多年來的磨礪,趙璞練達得八麵玲瓏,櫃台上也能獨擋一麵。經過多年的培養和觀察,董掌櫃認定趙璞能繼承董家的家業,並發揚光大,所以他把自己唯一的女兒董婉兒嫁給了趙璞。

忽一日,董掌櫃染病不起,趙璞請來了遠近聞名的郎中給嶽父醫病,並在病床前端水喂飯,十分盡力。董掌櫃未能病愈,嗚呼喪命。趙璞一麵備棺槨盛殮,一麵請道士做道場,為嶽父超度升天,選吉日出喪安葬。滿大街的人都誇趙璞孝順,勝過親子,積下了良好的口碑。

董掌櫃去世後,趙璞繼承了董家產業,將董記糧鋪更名為滿升糧鋪。他改變了嶽父以往的經營模式,標新立異。每年夏收秋收兩季,拿出家裏所有的資金,去鄉下農莊低價購得糧食,到了冬春兩季,糧食緊缺時,再高價售出。短短幾年就掙得糧食滿倉、金銀滿庫。

衡量人的財富,要看他擁有多少土地。趙璞雖經商成功,可他覺得土地才是根本。於是,他在城外購得良田百多畝,出租給無田的農戶,坐收租子。趙璞從一個一窮二白的窮小子,一躍成為西輔富豪。

這些並不是趙璞的最終謀劃。雖說商人在大宋地位不低,但在官府與世人眼裏,終究是言利小人。趙璞在自己的經商交往中,對這種身份差別有痛徹心肺的體味。《史記》有雲:從商的人,其智慧夠不上隨機應變,勇氣夠不上果敢決斷。

趙璞膝下隻有一子叫趙元郎,從小酷愛讀書,聰穎過人。趙璞暗暗對天發誓,一定要讓兒子入仕做官,他給兒子趙元郎立了規矩:若不能考取功名,改換門庭,死後不許入趙家宗祠!

果不其然,趙元郎通過縣試考取秀才,又經過幾年的努力,終於中舉。雖然暫無官職,但在別人眼裏當官是早晚的事。考取功名後,家裏還可免官稅。趙元郎走到哪裏,人們都稱他為舉人老爺。

趙璞隻盼兒子升官發財,直到兒子中舉後才為他完婚,要娶的是大戶人家的千金崔慧慧。趙家雙喜臨門,兒子成婚自然要大辦特辦,大婚前三日,趙家張燈結彩,他家所在的那條街都貼滿大紅喜字。趙家請了兩家戲班在街口搭台唱戲,連唱三日三夜。城裏的居民,周遭的村民,紛紛來聽大戲,熱鬧程度勝過大型節日,排場也是多年未見的。

大婚當日,西輔城裏的商界名流,達官貴人都紛紛來祝賀。每人都帶著豐厚的賀禮,他們覺得能應邀參加舉人的大婚是一種榮幸。

一陣炮竹過後,迎親的隊伍出發。新郎穿大紅袍,腰係橙黃色絲絛,頭戴寬邊大氈帽,帽頂撒一撮大紅纓,腳蹬黑色高筒氈靴,身挎紅綢布結成的大紅花,騎一頭高大的紅鬃駿馬,緊跟著的是十六人抬的花轎,布置的花團錦簇,走在最後的是抬禮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