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傳統的中國語文的教學方法,如吟誦、背誦、涵泳、屬對以及文道結合、讀寫結合等,就傳承了“綜合”這一文化基因。三千年的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都是中國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近百年來,由於西方文化的衝擊,中國語文教學始終無法擺脫“重分析,輕綜合”的局麵,這也許是1978年呂叔湘先生所說的“十年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以及2012年溫儒敏先生所說的語文十年課改 “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20世紀初,當中國語文教學邁出西化的第一步的時候,現代語文教育家王森然先生就高瞻遠矚地指出:“一國的語言文字,是國民思想感情所由傳達的媒介;一國的文學,是國家精神生命的結晶。……在其他各科的教材教法,內容工具,似乎還有可以借鏡於他國先例的地方,獨有國文,非由我們自己來探索不可。”21世紀初,當中國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之後,麵對著浮躁和焦慮,當代語文教育家錢夢龍先生又語重深長地指出:母語教學“拒絕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和理論,是愚蠢的,但是借鑒畢竟是借鑒,它決不能代替我們對自己教學經驗的總結和研究。”

總而言之,“集中西古今之大成,創反本開新之路”,就是說,一方麵我們要繼承百年以來在西方文化影響下的中國語文教學所取得的一切光輝燦爛的業績,堅定不移地走綜合與分析相結合的創新之路;另一方麵對於傳統語文教學,我們的態度是 “繼承而不泥古——揚棄而不傷根——發展而不離宗”。這樣,我們就能夠“以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濟西方文化分析思維之窮”(季羨林),把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把語文定位為“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推薦必背古詩文1~6年級由70篇增加到75篇,7~9年級由50篇增加到61篇。並針對目前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某些新的偏差,明確要求改正和防止“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這一切都讓我們看到了尋找哲學的力量、尋找中國語文教學的有效基因的端倪,為新一輪的課改指明了方向。

而傳統的中國語文的教學方法,如吟誦、背誦、涵泳、屬對以及文道結合、讀寫結合等,就傳承了“綜合”這一文化基因。三千年的實踐證明,這些方法都是中國語文教學的有效方法,是一筆寶貴的文化遺產。近百年來,由於西方文化的衝擊,中國語文教學始終無法擺脫“重分析,輕綜合”的局麵,這也許是1978年呂叔湘先生所說的“十年時間,2700多課時,用來學本國語文,卻是大多數不過關”,以及2012年溫儒敏先生所說的語文十年課改 “成效不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吧。

20世紀初,當中國語文教學邁出西化的第一步的時候,現代語文教育家王森然先生就高瞻遠矚地指出:“一國的語言文字,是國民思想感情所由傳達的媒介;一國的文學,是國家精神生命的結晶。……在其他各科的教材教法,內容工具,似乎還有可以借鏡於他國先例的地方,獨有國文,非由我們自己來探索不可。”21世紀初,當中國語文教學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之後,麵對著浮躁和焦慮,當代語文教育家錢夢龍先生又語重深長地指出:母語教學“拒絕借鑒外國的先進經驗和理論,是愚蠢的,但是借鑒畢竟是借鑒,它決不能代替我們對自己教學經驗的總結和研究。”

總而言之,“集中西古今之大成,創反本開新之路”,就是說,一方麵我們要繼承百年以來在西方文化影響下的中國語文教學所取得的一切光輝燦爛的業績,堅定不移地走綜合與分析相結合的創新之路;另一方麵對於傳統語文教學,我們的態度是 “繼承而不泥古——揚棄而不傷根——發展而不離宗”。這樣,我們就能夠“以東方文化的綜合思維濟西方文化分析思維之窮”(季羨林),把我們的語文教學提升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教育部最新公布的《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把語文定位為“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推薦必背古詩文1~6年級由70篇增加到75篇,7~9年級由50篇增加到61篇。並針對目前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某些新的偏差,明確要求改正和防止“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用集體討論代替個人閱讀,或遠離文本進行過度發揮”……這一切都讓我們看到了尋找哲學的力量、尋找中國語文教學的有效基因的端倪,為新一輪的課改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