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詩歌常見意象及其寓意(1 / 3)

傳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雲信斷惟勞夢,紅葉成詩想到秋。”據唐人範攄《雲溪友議》:相傳唐人盧渥從宮牆外水溝中拾到一片寫有怨詩的紅葉,後珍藏起來。宣宗放宮女嫁人,盧渥選中的宮女,正巧就是在紅葉上題詩的人。後來借指以詩傳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懷》:“無情紅葉偏向禦溝流,詩句上分明永配偶,對景觸目恨悠悠。”

2.黃葉。

秋風蕭瑟,落葉飄零,常給人淒涼孤獨之感,故古典詩歌中黃葉常常指凋零或美人遲暮之意。王勃《山中》:“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劉長卿《酬李穆見寄》:“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許渾《鹹陽城西樓晚眺》:“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溫庭筠《送人東歸》:“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3.采薇。

借指隱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懷》:“舉才天道信,首陽誰采薇。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後來也比喻為堅守節操。文天祥《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饑死真吾誌,夢中行采薇。”

4.紅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懷汪進士煜》:“安床紅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樹下,日日思念汪進士。

5.芳草。

“芳草”意象的運用,遠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屈原所作《離騷》最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便是香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發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情懷,寓含了自己對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唐宋兩代是詩詞高度繁榮的時期,而“芳草”意象的內蘊也在這一時期得到最為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唐宋詩詞中,漫漫無邊際的離離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別情離緒、思舊念舊之情。如孟浩然《留別王維》:“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杜甫《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蘇軾《蝶戀花》:“天涯何處無芳草。”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晏殊《玉樓春》:“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古典詩詞中常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喻離別的愁緒;春草茂盛,春光撩人,不免引起思婦登樓佇望,故也表達對遠方伊人的思念;草枯草榮,也常惜時,歎人生苦短之意。

傳情之物。朱淑真《恨春》:“碧雲信斷惟勞夢,紅葉成詩想到秋。”據唐人範攄《雲溪友議》:相傳唐人盧渥從宮牆外水溝中拾到一片寫有怨詩的紅葉,後珍藏起來。宣宗放宮女嫁人,盧渥選中的宮女,正巧就是在紅葉上題詩的人。後來借指以詩傳情。如高明《二郎神·秋懷》:“無情紅葉偏向禦溝流,詩句上分明永配偶,對景觸目恨悠悠。”

2.黃葉。

秋風蕭瑟,落葉飄零,常給人淒涼孤獨之感,故古典詩歌中黃葉常常指凋零或美人遲暮之意。王勃《山中》:“況屬高風晚,山山黃葉飛。”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劉長卿《酬李穆見寄》:“欲掃柴門迎遠客,青苔黃葉滿貧家。”許渾《鹹陽城西樓晚眺》:“鳥下綠蕪秦苑夕,蟬鳴黃葉漢宮秋。”溫庭筠《送人東歸》:“荒戍落黃葉,浩然離故關。”賈島《憶江上吳處士》:“秋風生渭水,落葉滿長安。”

3.采薇。

借指隱居生活。《史記·伯夷列傳》記載:“武王已平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於首陽山,采薇而食之。”說的是伯夷、叔齊隱居山野,義不侍周的故事。孟郊《感懷》:“舉才天道信,首陽誰采薇。去去荒澤遠,落日當西歸。”後來也比喻為堅守節操。文天祥《南安軍》:“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時非。饑死真吾誌,夢中行采薇。”

4.紅豆。

即相思豆,借指男女愛情的信物,比喻男女愛情或朋友情誼。源自王維的《相思》詩:“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勸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詩人借生於南國的紅豆,抒發了對友人的眷念之情。清人朱彝尊《懷汪進士煜》:“安床紅豆底,日日坐相思。”睡在相思樹下,日日思念汪進士。

5.芳草。

“芳草”意象的運用,遠可追溯到戰國時期,屈原所作《離騷》最引人注目的意象之一便是香草。“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屈原以香草自喻,抒發了自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潔情懷,寓含了自己對美好事物生生不息的追求信念。唐宋兩代是詩詞高度繁榮的時期,而“芳草”意象的內蘊也在這一時期得到最為淋漓盡致的體現。在唐宋詩詞中,漫漫無邊際的離離芳草寄托了多少文人的別情離緒、思舊念舊之情。如孟浩然《留別王維》:“欲尋芳草去,惜與故人違。”杜甫《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蘇軾《蝶戀花》:“天涯何處無芳草。”李煜《清平樂》:“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晏殊《玉樓春》:“綠楊芳草長亭路,年少拋人容易去。”古典詩詞中常以遠接天涯、綿綿不盡、無處不生的春草來喻離別的愁緒;春草茂盛,春光撩人,不免引起思婦登樓佇望,故也表達對遠方伊人的思念;草枯草榮,也常惜時,歎人生苦短之意。

6.落花。

“落花”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暫,惜春、傷時的惆悵和對於死亡的焦慮、憂傷。詩人由花落而感歎人生的無常,這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典型主題。如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唐詩人劉希夷《代悲白頭翁》“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歎息”,晏殊《浣溪沙》“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元無名氏《朝天子·廬山》“客去齋餘,人來茶罷,歎浮生指落花。楚家、漢家、做了漁樵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