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曆十一月。

(3)時節紀月法:每季三月,順次稱“孟”、“仲”、“季”。《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栗。”“孟冬”代農曆十月。

4.紀日法。

我國古代紀日法主要有四種:

(1)序數紀日法:如《項脊軒誌》中“三五之夜,明月半牆”,“三五”指農曆十五日。

(2)幹支紀日法:《石鍾山記》“元豐七年六月丁醜”,即農曆六月九日。

(3)月相紀日法:指用“朔、朏、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稱來紀日。《赤壁賦》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與妻書》之“初婚三四個月,適冬之望日前後”。

(4)幹支月相兼用法:幹支置前,月相列後。如《登泰山記》:“戊申晦,五鼓,與子潁坐日觀亭。”

5.紀時法。

我國古代紀時法主要有兩種:

(1)天色紀時法:古人最初是根據天色的變化將一晝夜劃分為十二個時辰,它們的名稱是: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2)地支紀時法:以十二地支來表示一晝夜

十二時辰的變化。古天色紀時、地支紀時與今序數紀時對應關係見附表。

天色紀時: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地支紀時: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現代紀時:23-1,1-3,3-5,5-7,7-9,9-11,11-13,13-15,15-17,17-19,19-21,21-23

天色法與地支法是古代詩文中常見的兩種紀時方法。

如《孔雀東南飛》:“雞鳴入機織,夜夜不得息。”“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恕至城下……雞鳴,雪止……晡時,門壞。”《芙蓉樓送辛漸》:“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別稱。

6.五更。

我國古代把夜晚分成五個時段,用鼓打更報時,

所以叫做五更、五鼓,或稱五夜。

五更 一更 二更 三更 四更 五更

五鼓 一鼓 二鼓 三鼓 四鼓 五鼓

夜間 時辰 黃昏 人定 夜半 雞鳴 平旦

現代時間19時—21時 21時—23時 23時—1時 1時—3時 3時—5時

《孔雀東南飛》:“仰頭相向鳴,夜夜達五更。”《與妻書》:“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書。”

(2)地支紀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稱十二個月,每個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杜甫《草堂即事》詩:“荒村建子月,獨樹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紀月法指農曆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