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節日

古代的主要民間傳統(節日皆為農曆時日):春節:又稱元日、元旦、元正、新春等,在農曆正月初一。

元宵節:又稱上元節、燈節,在農曆正月十五。賞花燈、猜燈謎、踩高蹺(qiāo)、吃湯圓、以作歡慶。

寒食節:又稱禁煙節,清明節前一天。晉大臣介子推隱居山中,不願下山為官而被晉公子重耳燒死,以禁煙,吃寒食表示追念的節日。

清明節:掃墓踏青之節,在農曆三月上旬(公曆四月五日)。

端午節:又稱端陽、端五、重午、重五,在農曆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賽龍舟悼念屈原;喝雄黃酒,掛香袋,插菖蒲(g pú),鬥百草,驅“五毒”。七夕:又稱乞巧、少女節,在農曆七月初七日。傳說牛郎織女鵲橋相會,此日晚上,婦女們趁織女與牛郎團圓之際,擺設香案,穿針引線,向她乞求織布繡花之技巧。

中元:又稱鬼節,在農曆七月十五日。是祭祀祖先、懷念亡靈的日子。寺廟超度亡魂;市場買冥衣,油餅、乳糕等,用以祭祀祖宗,並預報秋收。中秋節:又稱團圓節,在農曆八月十五。秋高氣爽,明月當空,賞月、祭月、吃月餅,觀潮,是一家人團圓的吉日。相傳,乾隆下江南,遊到杭州時正值中秋,有人獻上甜餅,乾隆一邊賞月,一邊嚐餅,連聲稱讚:“好月,好餅,中秋良宵也。”此便月餅由來。重陽節:又稱重九,在農曆九月初九。古代以九為陽,農曆九月初九日,正是陽月陽日,故名“重陽”、“重九”。相傳東漢汝南人桓景,聽到黃長房對他說,在農曆九月初九日,汝南將有大災難,趕快叫家人縫小袋,內裝茱萸(zhū yú,一種植物)縛在臂上,登上高山,飲菊花酒等可以避難。從此,民間就有在重陽節做茱萸袋、飲菊花酒、舉行廟會、登高等習俗,又因古代“登高”與“蒸糕”音近,重陽之日又有風行吃“重陽糕”的習俗。

下元:在農曆十月十五。

臘八節:又稱臘月“佛成道節”,在農曆十二月初八。是古代歲末,祭祀祖先,祭拜眾神,慶祝豐收的節日。民間在這一天有喝臘八粥的習俗。

傳說釋迦牟尼在這一天成道,因此寺院每逢這一天煮粥供佛,以後民間相沿成俗。

除夕:又稱“除夜”、“守歲”,是農曆.十二月三十日。是我國古老而隆重的節日,源於先秦時期的“逐除”: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擊鼓驅逐“疫鬁(lì)之鬼”。除夕習俗:歲晚相與饋(kuì)問為“饋歲”;酒食相邀為“別歲”;通宵達旦不眠嬉戲歡樂為“守歲”;零點時,燃放煙花爆竹,求大吉大利,除舊迎新為“除舊歲”。

上巳:是農曆三月上旬的巳日。舊俗以此日在水邊洗濯汙垢,祭祀祖先。

社日:分春社,秋社,即古代春秋兩次祭祀土神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