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天下廣大百姓,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趙立認真的看著秦始皇說道。

作為兒子,他覺得有必要把自己便宜老爹的思想轉變過來。

畢竟這天下打了下來,第一個皇帝還是要他來做。

後世的義務教育,為的便是從普通人中挑選出精英。

絕大部分的人,其實智商都差不多。

而那些權貴子弟之所以顯得要聰慧一些,隻是因為他們從小接受到的教育資源遠遠優於常人。

如皇家貴族,文是儒家大能教學,武是頂級將軍傳授。

就連治國之道,從小都耳濡目染。

見到秦始皇陷入沉思,趙立繼續開口說道:

“爹,按照我的辦學方法,隻需要三個月這些學生便能為我們提供收益。”

“三個月?”

這下秦始皇徹底愣住了。

按照目前大秦教育方式,一個學生從剛入學到從事生產,至少要五年以上工夫。

畢竟各家經典都要有所涉獵。

一個貴族子弟成才,更是需要十年以上的培養周期。

若是四個月便可投入生產,那這種教育成本和帶來的收益比簡直微不可技。

“立兒,四個月恐怕連字都認不全吧。”

秦始皇搖了搖頭。

若是拔苗助長,教出來的子弟也沒什麼用處。

趙立解釋道:

“這種培養方法,並非需要將所有的字都認齊。”

“比如若是木匠,隻需要認得木匠相關文字。”

“隻需要經過三個月突擊學習,便能基本掌握一些基本木匠手藝,由此參與生產。”

秦始皇眉頭皺了起來。

“若隻是如此,那恐怕也沒什麼作用。”

木匠可是精細活。

那些老師傅,都是幹了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練就一身技藝。

隻是掌握一些基本功,根本無法單獨製作產品。

趙立解釋道:“並非是讓其單獨完成整件製品,而是讓其參與其中部分製作。”

“比如製作一支弓箭,一人負責砍柴,一人負責切條,一人負責箭頭拋光,一人負責組裝等。”

“同一個製品,拆分成六七個步驟由不同人完成,而每個人隻需要鑽研自己所負責的那個步驟即可。”

其實說來複雜,趙立所說的也不過就是後世的流水線罷了。

如今的大秦,一位工匠需要多才多藝,學會很多物件製作技巧。

在趙立看來,這完全是無用功。

這種新式製作流程瞬間引起秦始皇等人的沉思。

他們身居高位,自然乃是聰穎之輩。

隻是一番思考便明白其中關鍵。

按照趙立這種做法,三個月便可出一批人才絕對不是妄想。

但這種方法會限製個人發展。

一旦整個生產鏈取消,先前所學的一切便幾乎沒用。

特殊時期用特殊辦法。

如今趙立急缺人才,隻能定向培養某個方麵的能力。

“隻需要如此進行拆分,便可以很快在莊子裏組建出一條又一條的生產鏈。”

這種管理方式還有個更大的好處,那便是節約成本。

兩大可樂公司之所以能稱霸全球,正是因為其將成本壓縮到了最低。

極低的成本導致其他公司根本沒法入場。

等到天下統一,大不了再重新培養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