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王允設計(2 / 2)

溫瑞安筆下的名捕冷血為了搏殺“那人”,在大叢林中潛伏整整三個晝夜,化身為一尊化石,不吃不喝紋絲不動,終於等到機會,殺死了“那人”。此時,潛伏在董卓身邊的王允就是比冷血更冷血的冷血。

他低下高貴的頭顱,彎下鐵骨的脊梁,收攏所有的鋒芒,對董卓百般逢迎,曲意奉承。當時百官先從洛陽遷到長安,董卓留在洛陽抵擋了一陣子孫堅。這一年期間,朝政由王允管理,他將大小事宜處理地妥妥帖貼,贏得了董卓的信任。

都說春雨貴如油,公元192年,長安的春雨卻格外慷慨,連綿不絕地下了兩個多月,天空始終陰霾,沒有一天開顏。王允和楊瓚、士孫瑞就私下議論,看來這董卓不仁,已經招致天怒,現在殺董卓,可謂順天意、合民心,這正是我們出手的時候啊。

可是,從哪裏下手呢?董卓應該清楚,很多人對他項上這顆人頭感興趣,所以24小時帶著貼身保鏢呂布,再加上他本人就膀大腰圓,不好對付,所以當今世上,要找到能靠近董卓的人,幾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看著楊瓚疑惑的眼神,王允微微地笑了,他輕啟雙唇,幽幽地吐出兩個字,這兩個字幾乎驚掉楊瓚的下巴——呂布。

沒錯,呂布!王司徒既沒有發燒也從不嗑藥。他在無比清醒的狀態下無比明確地說出這兩個字,隻因為在長久耐苦的潛伏觀望中,他透過現象洞察本質,發現了一些常人沒有發現的事情。

董卓和呂布以父子相稱,以利益為焊接點的義父義子關係不過是演戲,偏偏董卓入戲太深,真把呂布當成想收拾就收拾一頓的兒子。史書上記載“嚐小失意,拔手戟擲布”,一次呂布為點小事惹惱董卓,董卓竟拿起鐵矛就扔了過去,如果不是呂布身手敏捷,小命早送給義父了。

後來,兩人雖表麵上和好如初,但王允看出來,呂布心裏已經種下了芥蒂。

此外,呂布和董卓之間橫亙著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在《三國演義》中叫作貂蟬,不過這又是羅貫中的一廂情願。在曆史上,貂蟬不是人名,就像人們稱董卓為太師一樣,貂蟬也是一個官職。它原來指貂蟬冠,侍從官員戴的帽子,後來指掌管這種帽子的宮女。

《三國誌》和《後漢書》中都提到,董卓曾經讓呂布守中閣,呂布借機和侍婢私通,擔心被董卓發現,內心忐忑不安。

那麼董卓和呂布之間的嫌隙,真的大到可以令呂布反目,殺死董卓?這個問題王司徒認為很好回答,想當初呂布是怎麼對待上司丁原的?呂布能殺掉厚遇自己的丁原,自然也能殺掉有嫌隙的董卓。

機不可失,王允很快找到了呂布,如此這般說明自己的計劃,呂布起初還忌諱自己是董卓的義子,不便對他下手,王允勸道:“你姓呂,他姓董,沒有骨肉之情,你當他父親,他以鐵戟扔你的時候,當你是兒子了嗎?”這句話戳中呂布心窩,呂布於是打定了主意跟王允幹。

就這樣,在董卓不知不覺的時候,他最信任的兩個人已經聯合在他的頭頂架起了一把殺氣逼人的刀。

出手的機會說來就來了。這年四月,一直病病歪歪的漢獻帝身體好轉了,於是朝廷百官在未央宮擺酒慶賀。董卓大搖大擺地進了皇宮,他沒想到,呂布手下已經喬裝打扮成宮廷侍衛,正藏在殿門外等著他呢。董卓一進門,呂布手下蜂擁而上,按住董卓,董卓大呼“我兒何在”,回頭找呂布,呂布回道“有詔討賊”,董卓這才明白,好兒子呂布早已背叛了他,呂布一矛刺去,董卓當場一命嗚呼。

董卓死後,長安百姓湧上街頭,載歌載舞,其樂無比。皇甫嵩帶人查抄鶥塢,搜出黃金二三萬斤,白銀八九萬斤,其餘珍寶不計其數。顯赫一時的董太師,就這樣結束了曆史舞台上粗陋不堪的表演。

信任呂布這個曾經背叛過待他甚厚的丁原的無腦武夫,是董卓的錯誤,然而真正招致殺身之禍的卻是董卓本人的所作所為。董卓在初進長安時,曾經問過皇甫嵩:“你怕不怕我?”皇甫嵩簡明有力地回答:“你要是能夠實行德政輔佐朝廷,我高興還來不及,怎麼會怕你;你要是倒行逆施,天下誰不怕你,又何止我一個?”依靠暴力荼毒天下,讓天下人都害怕自己之時,就是自己身首異處之日。

時下頗流行的一句話“自己活,也要讓別人活”正可當作董卓之死的注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