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賈雄點對點的忽悠,翟讓終於相信了,他相信他和李密會成為親密的革命戰友,至於誰當一把手,其實並不重要。
有賈雄的忽悠做鋪墊,李密隨即向翟讓灌輸軍事思想,一席話讓翟讓佩服的五體投地,他確信李密就是他的福星。
之前翟讓的隊伍沒有固定的糧源,主要靠搶劫維持溫飽,斷糧是常有的事,而現在李密給他指出了一條明路:攻占滎陽郡,盤踞洛口倉。攻占滎陽郡,大軍就有了穩定的根據地;盤踞洛口倉,大軍就有了穩定的糧食來源,那麼龐大一國家儲備糧倉,足夠翟讓的軍隊吃幾十年。毛主席曾經說過: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而在解放戰爭時期更有一句名言,“手裏有多少糧食,手下就會有多少兵”。因此李密幫翟讓解決了糧食這個硬通貨,從此這支隊伍就不再是僅僅為糧食作戰的饑民部隊,而是有望奪取天下的生力軍。
然而要攻克滎陽郡,談何容易,李密和翟讓麵前橫著一隻攔路虎,這隻虎的名字叫張須陀,這個人是隋朝有名的剿匪英雄,曾經上過皇帝楊廣的連環畫(楊廣曾命畫師親臨戰場描繪張須陀剿匪的場景)。
提起張須陀,翟讓的第一反應就是跑,沒辦法,主要是被打怕了,徹底服了。對於翟讓的膽怯,李密卻不以為然,在他的眼中,張須陀屬於典型的有勇無謀,而手下的兵都是欺壓百姓的驕兵,隻要略施小計,張須陀不在話下。
對付張須陀,硬拚不行,還得用智。李密讓翟讓帶兵迎戰張須陀,而他自己澤帶領一千兵馬埋伏到滎陽北的樹林裏,就等張須陀往自己的口袋裏鑽。
忐忑不安的翟讓壯著膽子與張須陀接戰,結果他的遊兵散勇根本抵擋不住張須陀的方陣,很快翟讓就敗下陣來,全軍後撤。這樣的場景對張須陀而言太熟悉了,幾乎都成了他剿匪的固定程序,沒有多想,就帶領著兵馬掩殺過去。
然而這一次情況有了不同,追到滎陽北樹林時,突然有一支人馬殺了出來,與此同時先前一直敗退的翟讓也回馬圍了上來,瞬間形成了李密、翟讓、徐世勣、王伯當四路人馬圍攻張須陀的局麵,一比四,張須陀遭遇包圍。
然而張須陀太生猛了,四路人馬愣是沒圍住他,他居然突圍了。
就在李密有些失望的時候,張須陀自己又從外圍殺了回來,這又是為什麼呢?原來張須陀發現自己的一些部將還被圍困,他不能丟下他們一個人突圍,因此他又回來了。
張須陀不愧為隋朝的一員猛將,三次殺出,三次殺入,來去自如,無人可擋。
然而凡事都有一個“事不過三”,在張須陀準備第四次突圍的時候,他沒能突圍成功,此時張須陀手下已經敗散,他自己也陷入了絕境,張須陀仰天曰:“兵敗如此,何麵見天子乎?”乃下馬戰死。時年五十二歲。
張須陀陣亡後,所部將士徹夜痛哭,數天不能停止,他們不相信他們的將軍已經陣亡,在他們心中始終相信張須陀不死的神話。
然而神話終究是神話,終究有破滅的那一天,張須陀還是死了,一個神話以英雄的陣亡收尾,同時也成就了另外一個人的神話,這個人就是李密。
經此一戰,李密聲名鵲起,翟讓、徐世勣、王伯當從此更加相信李密,因為從李密那裏他們都恍然大悟,“原來仗是這麼打的!”(知識就是力量,此言不虛)
不過雖然李密聲名鵲起,然而翟讓還是不願意就這樣俯首聽命。
翟讓分出一部分士兵,單獨為李密成立了“蒲山公營”,而他自己還是握著自己的兵馬不放。由於翟讓是個粗人,對士兵們不知道體恤,他的士兵們經常受到虐待,卻敢怒不敢言。不過作為翟讓的士卒還是有特權,他們可以欺負其他首領的士卒,畢竟他們是翟大頭領的王牌軍,腰杆要硬很多。
與翟讓的粗暴不同,剛剛擁有自己隊伍的李密卻愛兵如子,每次行軍打仗收獲的金銀珠寶,他分文不取,全部分給手下士兵,對待士兵態度誠懇,如同家人,相比之下士兵們更願意跟隨李密,因為跟著他有肉吃。
翟讓不甘心俯首聽命,就跟李密交待,我準備回瓦崗了,你願意回就回,不願意回就隨便,就此別過。說完,翟讓帶兵東行,而李密則繼續西進,一路連哄帶打又攻下了幾座城池,形勢一片大好。
就在李密以為翟讓再不會回頭時,翟讓居然又回來了。原來東行到半路他就後悔了,他不想再回瓦崗當土霸王了,也想跟著李密做一番大事,這一次,他是真的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