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節 禍患萌芽(1 / 2)

巧合碰撞到一起,王仲昇重重參了來瑱一本:來瑱與叛軍聯合,故意見死不救,導致我全軍覆沒,本人被擒。

明明自己作戰不利,卻把責任都推到來瑱身上,王仲昇一下把自己洗白了,卻把來瑱洗黑了!

來瑱有口難辯,在劫難逃。

公元763年正月二十八日,安史之亂平定的同時,原宰相、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被剝奪所有官職,流放播州(貴州遵義)。

來瑱以為自己會在播州終老,沒想到這居然是一個奢望。

走到半路,傳詔使節追了上來——賜死!

來瑱的死訊很快傳遍全國,各道節度使頓生兔死狐悲之感,他們都知道,來瑱無罪,即便勉強算有罪,也罪不致死。現在死宦官程元振搬弄是非,整死來瑱,怎能不讓他們兔死狐悲?

更要命的是,程元振對來瑱下手,選擇在來瑱進京朝見之時,而且賜死來瑱之後,朝廷居然沒有公布來瑱的任何一條“罪狀”。

如此一來,各道節度使就從來瑱身上得出一個結論:別輕易去長安,免得被程元振無緣無故害死!

這個結論非常要命,以至於當李豫身陷險境需要節度使帶兵勤王時,崤山以東的節度使居然沒有一個人響應!

歸根結底,程元振惹得禍!

進一步歸根結底,宦官掌兵惹得禍!

如果宦官沒有掌兵,沒有那麼得寵,自然不能輕而易舉地殘害大臣。

隻是這個禍患就如同大唐王朝的病牙一樣,已經長進了王朝的口腔裏,雖然隱隱作痛,卻也無法自拔。

這個世界上無法自拔的除了愛情,還有自己的牙齒!(牙醫是不是除外呢?)

說完宦官掌兵,再來說藩鎮割據。

唐朝最終亡於藩鎮割據是不爭的事實,而藩鎮割據的發端則是在安史之亂平息之後。

安史之亂之前,安祿山治下的範陽、平盧、河東已經有了割據的苗頭,隻是割據態勢並不穩固,李隆基一紙詔書就能把河東戰區從他手中剝離,因而談不上真正的割據。

真正的割據,從安史之亂平息時開始,始作俑者是仆固懷恩。

仆固懷恩是一個複雜人物,他既對唐朝有功,又對唐朝有過,他先後兩次參與收複兩京,但也是他,為唐朝種下了藩鎮割據之禍。

這一切都是仆固懷恩私心作祟。

命運安排,讓仆固懷恩跟郭子儀、李光弼都有過交集,他深知兩位名將的能力,也親眼目睹了兩位名將的起起伏伏,正是看到郭子儀、李光弼的仕途浮沉,仆固懷恩聯想到了日後的自己。

自古,鳥盡弓藏兔死狗烹,朝廷用你時可能把你捧得比天還高,不用你時就會把你摔下深穀,巨大反差已經屢見不鮮,郭子儀就是活生生的證明。

想來想去,仆固懷恩打定了主意,他要留一個後手,以備不時之需。

他的後手居然是將“大燕帝國”的降將就地留任。

原本薛嵩、張忠誌等人向唐軍投降後,鄭陳澤潞節度使李抱玉、河東節度使辛雲京已經進入叛軍大營準備接手整編,這時仆固懷恩的命令來了:停止接收,降將各就各位!

巧合碰撞到一起,王仲昇重重參了來瑱一本:來瑱與叛軍聯合,故意見死不救,導致我全軍覆沒,本人被擒。

明明自己作戰不利,卻把責任都推到來瑱身上,王仲昇一下把自己洗白了,卻把來瑱洗黑了!

來瑱有口難辯,在劫難逃。

公元763年正月二十八日,安史之亂平定的同時,原宰相、山南東道節度使來瑱被剝奪所有官職,流放播州(貴州遵義)。

來瑱以為自己會在播州終老,沒想到這居然是一個奢望。

走到半路,傳詔使節追了上來——賜死!

來瑱的死訊很快傳遍全國,各道節度使頓生兔死狐悲之感,他們都知道,來瑱無罪,即便勉強算有罪,也罪不致死。現在死宦官程元振搬弄是非,整死來瑱,怎能不讓他們兔死狐悲?

更要命的是,程元振對來瑱下手,選擇在來瑱進京朝見之時,而且賜死來瑱之後,朝廷居然沒有公布來瑱的任何一條“罪狀”。

如此一來,各道節度使就從來瑱身上得出一個結論:別輕易去長安,免得被程元振無緣無故害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