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奉仙的逃走,讓仆固懷恩大吃一驚,哎,一片誠心,被當成了驢肝肺。
也罷,把馬還他吧!
騎著仆固懷恩還回的馬,駱奉仙狂奔回長安,見到李豫的第一句話就是——仆固懷恩要反!
消息很快傳到仆固懷恩耳朵裏,仆固懷恩上了一道奏疏,詳細解釋了前因後果,最後仆固懷恩寫道,“請陛下誅殺辛雲京和駱奉仙!”
李豫又一次當起了和事佬,兩不責備,並授意雙方和解。
然而,同當年的哥舒翰和安祿山一樣,矛盾一旦發生便很難和解,於是李抱玉、辛雲京、駱奉仙與仆固懷恩的矛盾越結越深,再也化解不開。
後來,宦官魚朝恩也參與了進來,成為指控仆固懷恩最起勁的一員。
至此,指控仆固懷恩圖謀不軌的人達到了四個(馬燧因官職小不計在內),他們都懷有各自的目的,李抱玉、辛雲京是怕自己的戰區被吞並,駱奉仙、魚朝恩則是嫉妒仆固懷恩當紅,他們為了各自的利益結合到一起,於是仆固懷恩就成了四夫所指!
平心而論,仆固懷恩對朝廷是有大功的,安史之亂以來,仆固懷恩一門為國捐軀的人有四十多個,他的女兒也身負重任為國和親。至於仆固懷恩本人,既有說服回紇出兵的大功,又有收複兩京的戰績,而且黃河以北的平定,大部分也是仆固懷恩的功勞。如果說前幾次是郭子儀、李光弼唱主角,那麼最後一次完全是仆固懷恩唱主角。至於令降將原地留守,有他本人的私心作祟,同時也是形勢所逼。
麵對四人所指,仆固懷恩充滿了委屈,便又給李豫上了一道奏疏,奏疏的末尾,仆固懷恩建議李豫派欽差到汾州調查,屆時他將配合調查,調查完畢再跟隨欽差進京。
這道奏疏沒有石牛入海,李豫很快派出欽差,仆固懷恩自證清白的機會來了!
麵對欽差,仆固懷恩的表現良好,最後欽差給仆固懷恩指了一條明路:進京麵聖,洗脫嫌疑。
仆固懷恩痛快地答應了。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有望往喜劇方向發展,不料,就在當晚,副將的一席話驚醒了仆固懷恩。
副將說道:“大帥如果相信欽差的話,一入長安就會成為第二個來瑱,想回也回不來了!”
一語驚醒夢中人。
第二天一早,仆固懷恩變卦了,他不再準備入朝,而是想派一個兒子替自己入朝。
然而,即便這個提議也遭到副將反對,仆固懷恩沒有堅持,便放棄了讓兒子代替入朝的想法。
欽差一無所獲,隻能一個人回到長安,留給仆固懷恩的是一道再也難以解開的死結。
縱觀仆固懷恩被指圖謀不軌的前前後後,究其根本原因其實有兩個,一,功高震主,二,不知急流勇退。
倘若仆固懷恩多跟郭子儀學一點韜光養晦,不把自己放在容易被人猜忌之地,何來那麼多猜忌,何來那麼多指控?
這一切隻因為仆固懷恩不懂進退之道!
再者,安祿山給唐朝皇帝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心理陰影,一下子破壞了節度使等重臣在皇帝心中的形象。安史之亂之前,節度使是皇帝的肱骨之臣,安史之亂之後,節度使成了皇帝手中的雙刃劍,用好了可以殺敵,用不好就是傷己,因此皇帝對節度使時時抱有警惕之心,再也沒有當初的親密無間。
郭子儀也好,李光弼、仆固懷恩也罷,他們都是皇帝願意用的重臣,但同時又是皇帝忌憚的重臣,他們與皇帝的關係就如同兩隻磁極不斷變化的磁鐵,時而相互吸引,時而相互排斥,關係微妙到隻有郭子儀這種舉世高人才能完美把握。
至於李光弼,他隻能勉強應付;
至於仆固懷恩,他連應付都應付不了!
於是等待仆固懷恩的,隻會是一場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