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天後,吐蕃二十萬大軍蜂擁而至,呂月將沒能再次創造奇跡,他力戰不敵,全軍覆滅,自己也被生擒。
吐蕃大軍順勢挺進鹹陽西南的便橋,距離長安已是咫尺之遙。
消息傳到長安,李豫呆立在原地,他知道軍情緊急,沒想到居然緊急到如此地步。
擺在李豫麵前隻剩下一條路——放棄長安,向東避難。
七年前,他曾經有過一次放棄長安經曆,沒想到,七年後,他又要放棄長安,兩次唯一不同的是方向,上次是往西,這次是往東。
放棄國都這種事情,一旦開了頭,就很難刹住車,有唐一代,國都長安被多次放棄,萬惡之源,就是公元756年李隆基的倉皇出逃,上行下效,他的子孫們延續了這個光榮傳統,而且不斷發揚光大。
十月七日,李豫放棄長安,巡幸陝州(河南三門峽)。
中國史官的筆杆子真不是蓋的,明明是逃難,偏偏不說逃難,美其名曰“巡幸”。最搞笑的是北宋皇帝宋徽宗、宋欽宗被金國俘虜,押往金國,史書對此美其名曰“二帝北狩”,字麵意思是,兩位皇帝不是被俘,而是到北方打獵去了。
可問題是,別人打獵都是雙程、往返的,他倆咋是單程的,一去不返呢?
不能再問了,再問史官們非得活過來群毆我不可!
李豫放棄長安的消息傳到鹹陽,郭子儀連忙引軍從鹹陽返回長安,他想追趕李豫東巡的腳步。
等郭子儀抵達長安時,李豫已經走遠了。
世上總是無巧不成書,就在郭子儀遺憾不已時,意外收獲撲麵而來。
郭子儀居然在開元門內遇到了一幫異想天開的人。
在這幫異想天開的人中,領頭的是神箭侍衛官王獻忠。王獻忠本來在李豫東巡陝州的隊伍裏,東行沒多遠,他便率領四百騎兵調轉方向,返回了長安,他要做一件大事。
這件大事就是裹脅李唐皇室的親王,西上迎接吐蕃大軍。
王獻忠這麼做有他自己的考慮,他知道,吐蕃長驅直入,一定會在長安建立偽政權,自己裹脅幾個親王過去,沒準就有一個能當上“皇帝”,屆時,他就是擁立“皇帝”的“開國元勳”。
王獻忠一邊打著如意算盤,一邊裹脅著親王們往西走,不料與郭子儀撞了個正著。
看到郭子儀,王獻忠眼前一亮,如果能拉郭子儀入夥,事情就好辦多了。
沒容王獻忠多想,郭子儀一聲大喝,將王獻忠喊下了馬。
王獻忠下馬後,緊趕兩步走到郭子儀的馬頭前,遊說道:“如今皇帝東遷,社稷無主,令公身為元帥,廢誰立誰還不是一句話的事!”
郭子儀冷冷地看著王獻忠,這個家夥,腦袋裏都想著什麼?想當開國元勳想瘋了吧!
郭子儀正準備開口,被裹脅的豐王李珙(李隆基的兒子)迫不及待地開口了,“令公怎麼不說話啊!”
迫切心情溢於言表。
想來,李珙被王獻忠描繪的前景打動了。
郭子儀看了李珙一眼,哎,又是一個走火入魔的!
郭子儀大聲斥責道:“胡鬧!”
郭子儀一揮手,手下便將王獻忠等人押了起來,一路扭送到潼關,交給了驚魂未定的皇帝李豫。
李豫一聽前因後果,不禁愕然,剛離開長安,就有人動了活心眼。
李豫看了看豐王李珙,對於這個叔叔他實在不想說什麼,挺大歲數的人,怎麼不長腦子呢?
李豫沒有當場處置李珙,而是讓李珙回到給他分配好的營帳。
回到營帳,李珙心中不忿,忍不住口吐怨言,這幾句怨言最終要了他的命。
經過官員上奏,李豫最終下詔,將李珙賜死!
從始至終,李豫所謂的寬恕都是假象,他隻是在等一個處死李珙的借口而已,當李珙隨意口出狂言,賜死的結局就向他迎麵走來。
準確的說,這個結局在他一入潼關時就注定了,沒有一個皇帝會容忍別人謀逆,即便疑似也不行!
處死完李珙,李豫繼續東行到陝州。
與此同時,長安城中正在上演“改朝換代”的好戲。
“唐奸”高暉與吐蕃大將馬重英擁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帝,改元,設置百官。
李承宏籍籍無名,他的祖父邠王李守禮(李治次子李賢的兒子)卻有一定的名氣,具有預知天氣的特異功能,準確程度比天氣預報員都準。
經過李隆基的探問,李守禮說出了真相,“這都是拜祖母所賜,我從小被她關進監獄,經常被杖打,背部傷痕經年累月。每逢天要下雨時,後背就會感覺沉重,每逢天要放晴時,後背就會格外輕鬆。”
幸福的人相似,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
被高暉、馬重英推上皇位的李承宏,從一開始就注定了悲慘的結局,豐王李珙隻是疑似謀逆就被賜死,何況他被人堂而皇之地推上皇位。
李承宏的“皇帝”生涯很短暫,前後不到半個月,從登基開始便進入了倒計時。
為李承宏按下倒計時秒表的是郭子儀,正是他設計收複了長安。
值得一提的是,當郭子儀決心收複長安時,他的手下依舊寒酸的可憐,居然隻有三十名騎兵。
郭子儀並不以為意,他把目光投向商州(陝西商州),商州將是郭子儀反攻長安的重要橋頭堡。
郭子儀看重商州不為別的,隻為這裏有很多潰散的禁軍士兵,隻要前往商州將這些士兵收攏,反攻長安的兵馬就有著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