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李光弼更加鬱悶的是,由於他沒有及時奉詔勤王,他在部將麵前的威信也大打折扣,以田神功為代表的部將開始對他陽奉陰違,有些事情甚至不通過他便自行決定。
放在以往,李光弼會火冒三丈,予以軍法處置,而放在現在,他隻能苦笑著搖搖頭,上行下效,他還有什麼資格說他們呢?
鬱悶的心情一直難以排解,李光弼漸漸疾病纏身,即將走到生命盡頭。
彌留之際,部將問他,有什麼事情需要交代?
李光弼淒涼地說道:“我久在軍中,不能奉養老母,已經是不孝子,還有什麼話可說!”
說完,李光弼交代左右,取出三千匹絹、三千貫錢分給士兵,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如就讓生者去消受它吧!
公元764年七月十四日,李光弼病逝,享年五十六歲。
李光弼去世後,部下將他的靈柩護送回長安,有生之年他沒能重返長安,現在他回來了。
李豫聞聽,痛心不已,為此輟朝三日,追贈李光弼為太保,諡號武穆。
《新唐書》對李光弼如是評價:
光弼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眾。治師訓整,天下服其威名,軍中指顧,諸將不敢仰視。初,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按照《新唐書》的說法,平定安史之亂,李光弼功居第一,然而,時至今日,世人隻知郭子儀,很少有人知道李光弼,這是李光弼的悲哀,也是中國曆史的悲哀。
回溯根本原因,或許還是因為李光弼的性格。
李光弼性格剛烈,為人直率,因此決定他適合帶兵打仗,卻不適合官場;
郭子儀性格柔和,為人圓滑,因此決定他既能帶兵打仗,同樣適合官場。
或許,郭子儀用兵與李光弼相去甚遠,然而郭子儀的處世哲學卻高出李光弼一截,正是後一因素,讓郭子儀屹立四朝不倒,而李光弼,卻在小人指指點點下與中心舞台漸行漸遠,令人不勝惋惜。
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成就,性格甚至決定你為後世所傳誦的程度。
在李光弼之後,中心舞台上的名將隻剩下兩位,一位是郭子儀,一位是仆固懷恩,以往他們並肩作戰,接下來,他們針尖對麥芒。
令李光弼更加鬱悶的是,由於他沒有及時奉詔勤王,他在部將麵前的威信也大打折扣,以田神功為代表的部將開始對他陽奉陰違,有些事情甚至不通過他便自行決定。
放在以往,李光弼會火冒三丈,予以軍法處置,而放在現在,他隻能苦笑著搖搖頭,上行下效,他還有什麼資格說他們呢?
鬱悶的心情一直難以排解,李光弼漸漸疾病纏身,即將走到生命盡頭。
彌留之際,部將問他,有什麼事情需要交代?
李光弼淒涼地說道:“我久在軍中,不能奉養老母,已經是不孝子,還有什麼話可說!”
說完,李光弼交代左右,取出三千匹絹、三千貫錢分給士兵,既然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不如就讓生者去消受它吧!
公元764年七月十四日,李光弼病逝,享年五十六歲。
李光弼去世後,部下將他的靈柩護送回長安,有生之年他沒能重返長安,現在他回來了。
李豫聞聽,痛心不已,為此輟朝三日,追贈李光弼為太保,諡號武穆。
《新唐書》對李光弼如是評價:
光弼用兵,謀定而後戰,能以少覆眾。治師訓整,天下服其威名,軍中指顧,諸將不敢仰視。初,與郭子儀齊名,世稱“李郭”,而戰功推為中興第一。
按照《新唐書》的說法,平定安史之亂,李光弼功居第一,然而,時至今日,世人隻知郭子儀,很少有人知道李光弼,這是李光弼的悲哀,也是中國曆史的悲哀。
回溯根本原因,或許還是因為李光弼的性格。
李光弼性格剛烈,為人直率,因此決定他適合帶兵打仗,卻不適合官場;
郭子儀性格柔和,為人圓滑,因此決定他既能帶兵打仗,同樣適合官場。
或許,郭子儀用兵與李光弼相去甚遠,然而郭子儀的處世哲學卻高出李光弼一截,正是後一因素,讓郭子儀屹立四朝不倒,而李光弼,卻在小人指指點點下與中心舞台漸行漸遠,令人不勝惋惜。
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成就,性格甚至決定你為後世所傳誦的程度。
在李光弼之後,中心舞台上的名將隻剩下兩位,一位是郭子儀,一位是仆固懷恩,以往他們並肩作戰,接下來,他們針尖對麥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