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節 智退回紇(1 / 3)

吐蕃軍隊進攻不利,引軍退到邠州,就地等待回紇軍隊的增援。

這時,長安城中的李豫不知搭錯了哪根筋,居然準備禦駕親征。

說起來,很有意思,在李豫之前,唐朝皇帝真正敢禦駕親征的也就李世民一人,其餘無論高宗李治,還是玄宗李隆基,他們都曾經喊出禦駕親征的大話,但到最後都無疾而終。

李豫這一次呢?

借著李豫“禦駕親征”,魚朝恩忙活了起來,他確實是個天才,僅僅用了三招,就把長安城搞亂了。

第一招:搜羅官員百姓家裏的馬匹,用做戰馬;

第二招:長安城中全體壯年男子一律身穿黑衣,組成國民衛隊;

第三招:城門門洞堵住兩個,隻留一個來回出入。

本來長安百姓還處之泰然,三招一出,長安亂!

百姓嘩然,紛紛逃命,要麼翻牆而出,要麼在城牆中間挖洞而出,整個長安城,一片慌亂。

魚朝恩也傻了,看來自己真不是那塊料。

魚朝恩華麗地一轉身,不再忙活之前的三招,而是劍走偏鋒,想出一個高招:保護李豫到河中(山西永濟)避難。

高,確實是高!

問題是這餿主意還用想嗎?

不過,讓李豫到河中避難並不容易,至少需要得到百官認可,不然百官不跟隨而去,李豫又成了孤家寡人。

魚朝恩決心試探一下。

一天早上,文武百官列隊完畢,等待上朝,然而入朝的大門始終未開,百官竊竊私語,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

突然,魚朝恩率領十幾個禁軍士兵拿著明晃晃的大刀走了出來,大聲說道:“吐蕃屢次進犯京畿,皇帝準備移駕河中,諸位意下如何?”

百官一時失語,不知如何應對。

這時,一名不起眼的侍禦史站了出來,遺憾的是,史書上隻記載他姓劉,並沒有留下他的名字。

侍禦史劉某大聲質問道:“敕使(唐代宦官統稱)是要造反嗎?如今大軍雲集,不想著戮力同心抵禦敵寇,卻想脅迫天子棄宗廟社稷而去,不是反是什麼!”

小人物,大英雄!

侍禦史的一席話戳漏了魚朝恩,魚朝恩啞口無言,訕訕而退。

一次醞釀中的放棄長安無疾而終,不然李豫將會創下一個紀錄,登基三年,兩度放棄國都。

時間走到十月九日,局勢發生了微妙變化:吐蕃、回紇軍隊得到了仆固懷恩去世的消息,開始爭奪聯軍領導權。

仆固懷恩在世時,他是聯合戰線的締造者,自然是最高領導。現在仆固懷恩去世,群龍無首,回紇、吐蕃開始爭權。

爭權一旦展開,便無法停止,兩軍的關係頓時緊張起來,以往還聯合宿營,現在則劃開界限,各自紮營。

這一幕郭子儀看得真切,他頓時悟到了退敵良策:以回紇打吐蕃!

老於兵事的郭子儀知道,以目前唐軍的實力,不是回紇、吐蕃的對手,即使勉強頂住回紇、吐蕃的進攻,也將陷入曠日持久的苦戰,那樣不僅勞民傷財,而且內部軍心也有可能產生變化。為今之計,最好的方法就是以回紇打吐蕃,不僅省力,而且節省開支。

吐蕃軍隊進攻不利,引軍退到邠州,就地等待回紇軍隊的增援。

這時,長安城中的李豫不知搭錯了哪根筋,居然準備禦駕親征。

說起來,很有意思,在李豫之前,唐朝皇帝真正敢禦駕親征的也就李世民一人,其餘無論高宗李治,還是玄宗李隆基,他們都曾經喊出禦駕親征的大話,但到最後都無疾而終。

李豫這一次呢?

借著李豫“禦駕親征”,魚朝恩忙活了起來,他確實是個天才,僅僅用了三招,就把長安城搞亂了。

第一招:搜羅官員百姓家裏的馬匹,用做戰馬;

第二招:長安城中全體壯年男子一律身穿黑衣,組成國民衛隊;

第三招:城門門洞堵住兩個,隻留一個來回出入。

本來長安百姓還處之泰然,三招一出,長安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