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二,永安縣掛匾,陸辭秋搬家。
太多人相送了,且不說那些與陸家往來密切的人家,就說望京城的百姓吧,一個沒少。
人家就一路浩浩蕩蕩的送著陸辭秋出城,出了城之後還依依不舍,要往永安縣跟。
負責維持秩序的官差一看這場麵,趕緊上報給莫顧之。莫顧之想了想,大手一揮:“跟吧!正好看看這一路的繁華街景,回頭有什麼人想租個攤位買個商鋪的,就告訴他們到官府去辦理。這從京城到永安縣的一路都是商路,可不要小看這些財源。”
官差們把這話傳達下去,不少人就動了心。但也有人表示質疑,小聲琢磨:“能有商機嗎?從永安縣到京城也沒多遠,什麼東西不能到京城買,非得在路上買?除非喝個茶水吃碗餛飩什麼的,這還成,別的就不好說了吧?再有,這來來回回的不都是京裏人麼,走幾次就不新鮮了,怕是連碗餛飩也不能在路上吃。”
有人反駁他:“格局小了。怎麼可能隻有京裏人呢!那些行走的客商,那些途經的旅人,很多要從這條官道上經過。以前這條路人就多,後來因為有了永安縣,這路又擴寬兩倍,你瞅瞅現在這路麵,又寬又平整,誰不願意從這上麵走?
這走的人多了,可做的生意自然而然也就多了。畢竟這一路的商鋪和攤位比京裏便宜不少,東西自然也要比京裏便宜,手頭不寬裕的人多了一處選擇,誰還會到京裏買東西?
聽說這裏還要開客棧,那就更吸引人了。這地方的客棧什麼價?京城的又是什麼價?能比嗎?能住在這裏,可比住在京城省太多銀子了。所以你說,這地方的生意有沒有賺頭?”
“對了,聽說永安縣也要開回春堂,那將來往這邊求醫的人就更多了。京裏的回春堂掛不上號,多了永安縣的回春堂能給京城那邊緩解不少壓力,也讓很多外省的百姓多了求醫的門路。最主要的是,不管是京裏還是縣裏,隻要是來回春堂求醫的外地人,他們都得找地方住。可是住在京城太貴了,住在縣上又太遠了。這回好了,有了中間選擇,可以住在路上。”
“還有通勤的馬車呢!你們知道什麼叫通勤嗎?”
走這一路,人們把自己聽說的關於永安縣和這條官道重新建設招商的事情,互相交換著訊息。說到最後,不管有錢的沒錢的,都覺得這條路要火,都在琢磨自己能不能參與進來。
大家又開始互相幫著出主意,賣這個賣那個的。
後來官府的人就說:“也不是非得自己來賣點什麼,每個鋪子都在招工啊!這邊所有的鋪子都登記在永安縣名下,所有的招工製度都跟著永安縣的製度走。製度都是永安縣主親自定的,縣裏什麼樣,這邊也是什麼樣。而且招工不分男女,隻要品行端正身體健康,都可以出來做事。身有殘疾也不怕,縣主說了,哪家鋪子如果雇用了殘疾百姓做工,年底會在賦稅上給予一定程度的減免。”
人們一聽這話可太高興了,一場戰亂,望京城多出了許多殘疾人。手雷一炸,缺胳膊少腿的太多了。大年的喜氣過了之後,許多人都陷入了新一輪的絕望,不知道以後的日子應該怎麼過,不知道這頓吃完了下頓還有沒有得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