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命運的一個字
趙晶
他五歲的時候,父親帶他移民到了美國。由於成績不好,加之生性異常好動,班主任很不喜歡他,曾不止一次找他在馬裏蘭大學教書的父親訴苦。
他六歲的時候,得了一場大病,右手基本上不能握東西。康複後不久,父親卻意外的發現他左手的能力異常突出。這讓父親欣喜若狂。
父親多次找體育老師,讓他刻意培養兒子左手的動手能力,這讓老師們倍感詫異。因為在常人看來,右手才是活動的主要載體,右手出毛病了,應該是鍛煉右手才對。
父親微笑了,因為他知道左手是由右腦控製的,而右腦是想像細胞聚集的所在地,鍛煉左手更能加快想像力的培養。
在父親的計劃中,他希望兒子長大後能成為一個有用的人,至少能沿著自己的軌跡成長,成為一名優秀的教授。但是他很快失望了。進入初中後,兒子突然變得靦腆,跟母親說話,都臉紅,更別說和其他女孩子了。
細心的父親觀察了幾周後,特意邀請一個女孩到家裏給他補課。他卻躲進房間裏不敢出來,父親見狀,大聲說:“出去,我們家沒有膽小鬼。”他望著父親。因為父親從沒有這麼大聲訓斥過他。父親見收到效果了,便拍拍他的肩膀,柔聲說:“相信我,你能行的。”他挺直了身子,向門外望了望,又回頭問:“我真能行麼?”
“能!”父親果斷的說。他硬著頭皮走出去,嘴裏一次又一次的念著:能,能,能。他的這番主動讓女孩很驚訝,她沒想到這個見了女孩躲閃都來不及的男孩居然昂頭向自己走來。出於禮貌,她友善地笑了。也正是這一笑,讓他更有信心了。在班上,他活潑多了,也積極參加各種活動。他以自己的勇氣成功的獲得了朋友們的認可。
他就是賽吉-布林,全球最有錢的九個年輕人之一,然而他並沒有按照父親給他設定的步伐成長,在斯坦福大學讀博期間,他毅然選擇了休學,並和拉裏-佩奇一起創建了家喻戶曉的互聯網搜索引擎Google。
在談及成功時,他總是把這功勞歸功於父親:“沒有父親的那句當頭棒喝,就沒有我的今天。”他微笑著說,“因為‘能’,所以在以後的歲月中,隻要遇到困難或者挫折,我總會想起父親的那句話,想起我‘能’行,我‘能’。 因為‘能’,所以我就會鼓起勇氣,因為我‘能’,所以我能大膽地接受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