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坦然麵對逆境而掙紮過來的人,與一個從順境中謀得發展的人,經曆的過程雖不大相同,但必然都具備了堅忍、正直和聰明的條件。
總之,不論處境如何,為人處世之道就在於不迷惘、不矯揉,以坦然態度處世,這才是最正確的。
在黑暗中徘徊時,陽光可以指引你前行的路,而在悲歎之中,才能領略人生真義。廣闊的世界、漫長的人生,未必都充滿稱心如意的事情。倘若可以沒有任何苦惱和憂慮,平平安安地享受太平,就是求之不得了。然而,事實往往不能如此,有時候日坐愁成,有時候一籌莫展,陷於進退維穀的絕境。
盡管如此,人往往在悲歎之中,才能領略到人生的深奧;置身絕境,才可以體驗到社會的真滋味。
憑借智力去了解,固然重要,親身去體驗,更加重要。鹽巴的鹹味,必須嚐過才能知道。
把“置身絕境”看成是“以身體驗”的珍貴的機會。明白這點,則麵臨艱難,能勇氣百倍、精力充沛。唯有如此,才能湧出新的智慧,轉禍為福。心中有這種認識,就像一道陽光,照射黑暗的地方,引領人鼓起勇氣,勇往直前。
【失敗是生命必要的投資】
人生的成敗,全係於自己的抉擇。具有堅強意誌力的人,遇到任何艱難障礙,都能堅持自己的抉擇,想方設法克服困難,消除障礙。
有這樣一個人,他的父親是一個賭徒,母親是一個酒鬼。在這樣的環境下,他的學業一無所成,不久就離開了學校,成了街頭混混。直到20歲的時候,一件偶然的事刺激了他使他醒悟反思:“不能,不能這樣做。如果這樣下去,和自己的父母豈不是一樣嗎?成為社會垃圾,人類的渣滓,帶給眾人、留給自己的都是痛苦——不行,我一定要成功!”
他下定決心,要走一條與父母迥然不同的路,活出個人樣來。但是做什麼呢?他長時間思索著,找份白領工作幾乎是不可能的。經商,又沒有本錢……他想到了當演員——當演員不需要過去的清名,不需要文憑,更不需要本錢,而一旦成功,卻可以名利雙收。但是他顯然不具備演員的條件,長相就很難使人有信心,又沒有接受過任何專業訓練,沒有經驗,也無“天賦”。然而,“一定要成功”的驅動力,使他認為這是他今生今世唯一出頭的機會,最後的成功可能。在成功之前,決不放棄!
於是,他來到好萊塢,找明星,找導演,找製片……找一切可能使他成為演員的人,四處哀求:“給我一次機會吧,我要當演員,我一定能成功!”
很自然,他一次又一次被拒絕了。但他並不氣餒,他知道,失敗定有原因。每次被拒絕之後,他就把它當作是一次學習。一定要成功,癡心不改,又去找人……不幸得很,兩年一晃過去了,錢花光了,他便在好萊塢打工,做些粗重的零活,這兩年來他遭受到1000多次拒絕。
他暗自垂淚,痛哭失聲。難道真的沒有希望了嗎,難道賭徒、酒鬼的兒子就隻能做賭徒、酒鬼嗎?當然不行,我一定要堅持下去,我要成功!他想到了換個方法試試。他想出了一個“迂回前進”的思路:先寫劇本,待劇本被導演看中後,再要求當演員。幸好現在的他,已經不是剛來時的門外漢了,兩年多耳濡目染,每一次拒絕都是一次口傳心授、一次學習、一次進步。因此,他已經具備了寫電影劇本的基礎知識。
一年後,劇本寫出來了,他又拿去遍訪各位導演,“這個劇本怎麼樣,讓我當男主角吧!”人們雖認為他的劇本挺好,但要讓他當男主角是不可能的,他再一次被拒絕了。
他不斷對自己說:“我一定要成功,也許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就行,再下一次……”
在他一共遭到一千三百多次拒絕後的一天,一個曾拒絕過他二十多次的導演對他說:
“我不知道你是否能演好,但至少你的精神令我感動。我可以給你一次機會,但我要把你的劇本改成電視連續劇,先隻拍一集,就讓你當男主角,看看效果再說。如果效果不好,你便從此斷絕這個念頭吧!”
為了這一刻,他已經作了三年多的準備,終於可以一試身手。機會來之不易,他自然拚盡全力,全身心地投入其中。
這部電視劇創下了當時全美最高收視紀錄——他成功了!
現在,這個人是世界頂尖的電影巨星。他就是大家熟悉的史泰龍。
失敗就像一條河,不怕河中的滔天巨浪,不怕在渡河中淹死,才能遊到成功的彼岸。人們讚美遊到彼岸的成功英雄,卻經常忘記在失敗的大河中泅渡的必要。
盡管我們常說失敗乃成功之母,許多道理都是成敗對舉,但著眼都是成功,甚至整部“成功學”關注更多的也是成功。然而,從一種過程而言,從一種思維方式,一種實事求是的態度而言,充分地關注失敗更有意義。失敗是生命走向成功的必要投資。
就英雄本色而論,許多傑出的人物,許多名垂青史的成功者,其人生的成敗並不得益於旗開得勝的順暢和馬到成功的得意,反而是失敗造就了他們。這就正如孟老夫子所說的:“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說的這一串話,重點就是:一個人要有所成,有所大成,就必須忍受失敗的折磨,在失敗中鍛煉自己,豐富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強大,更穩健。這樣,才可以水到渠成地走向成功。像蘇秦搞六國合縱就是這樣,像韓信找出路也是這樣,像劉邦打天下,像劉備找安身立業的地方都是這樣。還有像科學實驗中科學家的反複試驗。為著提煉稀有金屬鐳,居裏夫人幾乎耗盡了大半生的精力,使幾代科學家的構想成真。這樣的例子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