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觀地認識自己,知道自己的長處,找到自己的發展方向,走一條自己的路,這對於你的未來的發展,你的成功,有著事半功倍的效果。相反,如果你在一個你不擅長的方麵辛苦拚搏,成效可能不會很大,甚至無功而返。
達爾文《自傳》表明,正因為他對自己的深刻認識,才使他把握住自己的素質特點,揚長避短,做出了突破性的成就。他十分謙遜又自信地談到自己:“熱愛科學,對任何問題都不倦思索、鍥而不舍,勤於觀察和收集事實材料,還有那麼點兒健全的思想。”但又認為自己的才能很平凡:“我的記憶範圍很廣,但是比較模糊。”“我在想象上並不出眾,也談不上機智。因此,我是蹩腳的評論家。”他還對自己不能自如地用語言表達思想深感不滿:“我很難明晰而又簡潔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我的智能有一個不可救藥的弱點,使我對自己的見解和假說的原始表述不是錯誤,就是不通暢。”偉大的馬克思有許多天賦,但他在寫給燕妮許多詩後,發現自己並不具備傑出的詩才,並作了深刻的自我解剖:“模糊而不成形的感情,不自然,純粹是從腦子裏虛構出來的。現實和理想之間的完全對立,修辭上的斟酌代替了詩的意境。”作家朱自清也曾分析過自己缺乏小說才能的短處,在散文集《背影》自序中說:“我寫過詩,寫過小說,寫過散文。25歲以前,喜歡寫詩,近幾年詩情枯竭,擱筆已久……我覺得小說非常地難寫,不用說長篇,就是短篇,那種經濟的、嚴密的結構,我一輩子也寫不出來。我不知道怎樣處置我的材料,使它們各得其所。至於戲劇,我更始終不敢染指。我所寫的大抵還是散文多。”對自己的認識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認識過程不僅建立在反饋基礎上的自我動態調節,也要借助別人對自己的中肯意見。
有兩件學林軼聞值得我們深思。一是著名的史學家方國瑜。他小時候除刻苦攻讀學堂課程外,還利用節假日跟從和德謙先生專攻詩詞。他欽佩李白、羨慕蘇軾,企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一名詩人。但一晃六七年,卻始終未能寫出一篇像樣的詩詞。1923年,他赴京求學,臨行時和德謙先生誦玉阮亭“詩有別才非先學也,詩有別趣非先理也”之句以贈之,指出他生性質樸,缺乏“才”“趣”,不能成為詩人,但如能勉力,“學理”可就,將能成為一個學人。方國瑜銘記導師深知之言,到京後,師從名家,幾載治史,就小有成就,後來著成《廣韻聲彙》和《困學齋雜著五種》兩本書。從此他立定誌向,終生於祖國史學研究。
00二是著名史學家薑亮夫也有類似經曆。20世紀20年代,他考入清華大學研究院。當時他極想成為“詩人”,把自己在成都高等師範讀書時所寫的400多首詩詞整理出來,去請教梁啟超先生。不料梁毫不客氣地指出他囿於“理性”而無才華,不適宜於文藝創作。薑亮夫回到寢室用一根火柴將“小集子”化成灰燼。詩人之夢醒了,從此他埋頭攻讀中國曆史、語言、楚辭學、民俗學等,取得一係列成果。可謂“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認識你自己”被公認為希臘哲人最高智慧的結晶。一個不斷經由認識自己、批判自己而改造自己的人,智慧才有可能漸趨圓熟而邁向充滿機遇之路。
■找準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1775年6月,在波士頓郊區來克星頓和康科德的抗英戰鬥(美國獨立戰爭的序幕)爆發後的幾星期,約翰·亞當斯(後任美國第二屆總統)在費城召開的大陸議會上提名大陸軍總司令的候選人時,他站起來大聲喊道:“先生們!我知道這些條件是要求過高了,但我們都必須認識到,在此危急存亡之際,作為一位總司令,我認為這些條件是必須具備的。會不會有人說,全國找不到一個這樣的人呢?我可以回答你們,在我們中間就有一位。他,就是——喬治·華盛頓。”大陸議會一致投票讚成亞當斯的提名。
然而,當時年僅34歲的華盛頓,並沒有如同人們想象的那樣歡欣雀躍,或轟轟烈烈地慶賀一番,而是“眼睛閃爍著淚花”,對人們說了這樣一句話:“這將成為我的聲譽日益下降的開始。”
華盛頓獲得提名後,並沒有陶醉於榮譽之中,相反,他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首先考慮到的是自己與大陸軍總司令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之間的差距,從而對他以後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眾多的曆史事實也表明,正是由於華盛頓高標準、嚴要求地對待自己,所有這些都為他後來榮任美國第一屆總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有些人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自始至終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和不足,然後付諸行動,不斷改進和完善自己,使自己更加積極向上,充滿活力。因為他們心中明白這樣的道理:人最怕找不到自己的位置,尤其是在自己出了名、有了一定地位的時候,更難以知道天有多高、地有多厚。因而,即使頂著成功的花環,他們也決不會做“珠光寶氣”之“秀”,而是不斷提高自己的人生標準,使自己的人生得以升華。
人生如爬山,有的人還在山腳,有的人正在山腰,還有的人已經爬上山頂。此時的你不管在山的什麼位置,都要把自己放在山的最低處,時刻苛求自己,不斷提高攀登技能。否則,你將會重蹈“龜兔賽跑”的覆轍,甚至落得個粉身碎骨抑或身敗名裂的下場。
很久以前,德國一家電視台推出高薪征集“10秒鍾驚險鏡頭”活動。在諸多的參賽作品中,一個名叫“臥倒”的鏡頭以絕對的優勢奪得了冠軍。
拍攝這10秒鍾鏡頭的作者是一個名不見經傳剛剛踏入工作崗位的年輕人,而其他參賽選手多是一些在圈內很有名氣的大家。所以這個10秒鍾鏡頭一時引起了轟動。幾個星期以後,獲獎作品在電視的強檔欄目中播出。那天晚上,大部分人都坐在電視機前觀看了這組鏡頭,10秒鍾後,每一雙眼睛裏都是淚水,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德國在那10秒鍾後足足肅靜了10分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