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靈魂如果沒有確定的目標,它就會喪失自己(2 / 3)

目標是指想要達到的境地或標準,有了目標,努力便有了方向。一個人有了明確的目標,就會精力集中,每天想的、做的基本上都與之所要實現的目標相吻合,避免做無用功。為了實現目標,他能始終處於一種主動求發展的競技狀態,能充分發揮主觀能動作用,能精神飽滿地投入學習和工作,能夠脫離低級趣味的影響,而且為達到目標能夠有所棄,一心向學,因此,能夠盡快地實現優勢積累。這就像登泰山一樣,漫無目標者是隨便走走,一會兒參觀岱廟,一會兒選幾個美景攝影留念,東遊西逛,還沒有走到中天門天就黑了。相反,如果你把目標確定為盡快到達玉皇頂,你就會像參加登山比賽一樣,中途無心四處張望、逗留,熱鬧、美景全不去看,甚至帽子被風刮跑了也不肯花費時間去撿,當然會比較快地到達極頂。

從實踐看,往往是奮鬥目標越鮮明、越具體,就越有益於成功。正如作家高爾基所說:“一個人追求的目標越高,他的才能就發展得越快,對社會就越有益。”公元前300多年,雅典有個叫台摩斯頓的人,年輕時立誌做一個演說家。於是,四處拜師,學習演說術。為了練好演說,他建造了一間地下室,每天在那裏練嗓音;為了迫使自己不能外出郊遊,一心訓練,他把頭發剪一半留一半;為了克服口吃、發音困難的缺陷,他口中銜著石子朗誦長詩;為了矯正身體某些不適當的動作,他坐在利劍下;為了修正自己的麵部表情,他對著鏡子演講。經過苦練,他終於成為當時“最偉大的演說家”。

我國東漢時期的思想家、哲學家王充,少年喪父,家裏很窮,但他立誌要學有所成。首先,他通過優異成績獲得鄉裏保送,進入了當時的全國最高學府——太學,利用太學裏的藏書來豐富自己的頭腦。其後,當太學裏的書不能滿足他而自己又無錢購買時,便把市上的書鋪當書房,整天在裏麵讀書,通過幫人家幹零活兒來換取免費讀書的資格。就這樣,他幾乎讀遍了洛陽城的所有書鋪。由於他積累了豐富的知識,終於成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學者,並寫出了至今仍有重要價值的《論衡》。

明末清初著名的史學家談遷,29歲開始編寫《國榷》。由於家境貧困,買不起參考書,他就忍辱到處求人,有時為了搜集一點資料,要帶著鋪蓋和食物跑一百多裏路。經過27年艱苦努力,《國榷》初稿寫成了,先後修改6次,長達500多萬字。不幸的是,初稿尚未出版卻被盜了。這一沉重打擊,令他肝膽欲裂,痛哭不已。然而卻沒有動搖他著書的雄心壯誌。他擦幹了眼淚,又從頭寫起。他不顧年老多病,東奔西走,曆時八九載,終於在65歲時,寫成了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目標會使我們興奮,目標會使我們發奮,因為走向目標便是走向成功,達到目標便是獲得成功!成功是人的高級需要,世界上還有什麼能比成功對人有更巨大而持久的吸引力呢?

目標有長短高低之分。比如,一生的目標、青少年時期的目標都屬於長期目標,一天的目標、一個月的目標、一學期的目標屬於短期目標。做一個對家庭、對社會都有突出貢獻的人,做一個有所建樹的人,這是高級目標;做一個在經濟上、生活上依賴社會、依賴家庭的人,做一個隻知道吃喝玩樂的人,這是低級目標。

每個人都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製定出自己不同階段的奮鬥目標,包括較高一點的“期成目標”和較低一點的“必成目標”。比如對於青少年學生來說,取得較好的學習成績,是每位中小學生的近期的必成目標;將來考上大學,成為對家庭、對親友、對國家、對社會有用之人,成為有所建樹、有所發明、有所創造之人,是每一位中小學生的長遠的期成目標。

■靠目標牽引你人生的船隻

你為自己的人生設立了什麼目標呢?事實上,大多數人所度過的一生是無意義無目標的人生。他們隻是日複一日、年複一年地打點光陰,他們除了一天老似一天外,別的什麼變化也看不到;他們在自己所建造的牢房裏迷惘、焦躁。

人生的敗者在其一生中從未達到過自我解放,從未做過給自己以人身自由的決斷。即使在最自由的社會裏,他們也不敢決定自己的人生如何度過。他們去工作是為了看看世上又發生了什麼事情。他們寶貴的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觀看別人如何實現自己的目標上了。

曾有人巧妙地把人比喻為一條船。在人生海洋中,大約有95%的船是無舵船。他們總是漫無目的地漂泊,麵對風浪海潮的起伏變化,他們束手無策,隻有聽其擺布,任其漂流。結果他們要麼觸岩,要麼撞礁,以沉沒而告終。

還有約5%左右的人,他們有方向、目標,又研究了最佳航線,同時學習了航海技巧。這些船從此岸到彼岸,從此港到彼港,有計劃地行進。那些無舵船一輩子航行的距離,他們隻要兩三年就達到了。他們像現實中的船長一樣,既熟知下一個停泊或通過的港口,也深知航船的目的地。即使航行的目的地暫不明確(譬如探險航行),也能清楚地知道目標的特性、目的地上應有什麼和現在航行在什麼水域。如果出現狂風巨浪,或者其他意想不到的天災人禍,他們不會慌張,因為他們知道,隻要把應做和能做的都做到,那麼抵達目的地就是確定無疑的事。

曾經有兩名瓦工,在炎炎烈日下辛苦地建築一堵牆,一位行路人走過,問他們:“你們在幹什麼?”

“我們在砌磚。”一個人答道。

“我們在修建一座美麗的劇院。”他的同伴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