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局勢,崇禎雖然殉國了。
但他卻是自殺在北京的,真正的實現了子守國門的誓言。
大明的人心還未喪盡,號召下抗虜,還是需要大明的名義的。
尤其是在南方,大明朝的牌匾,還是有不的號召力的。
其實如果崇禎那幾個還是奶娃娃的皇子逃出來的話,就更好了,那幾個奶娃娃是最適合做新皇的。
年齡,沒母族,好控製,對於有心做曹操的劉易來,是最合適不過的了。
但是,沒奈何,崇禎皇帝全家都死在了建奴的屠刀下。
劉易總不能隨便找個奶娃娃過來,就這是崇禎皇帝的皇子吧?
那也得有人信啊!
不過,隨即劉易就想到了福王。
現在福王可還在他手上,大不了扶立福王登基就是了。
論起宗親關係來,福王可是目前這下間,最有資格做皇帝的藩王了。
扶立一個大明皇帝,然後以大明皇帝的名義,號召下百姓抗虜,是目前最好的選擇了。
正好他劉易要進北京!
反正他劉易隻是打算走個過場,沒打算目前就占據北京城。
在建奴大軍進攻遼西之時就要撤離,那他也算是進過北京了。
自己登基稱帝的話就有些搞笑了,前腳稱帝,後腳就拋棄了自己的都城,那可就要讓下人看笑話了。
但是,劉易若隻是扶立福王稱帝,而不是自己稱帝的話,就沒有問題了。
反正做皇帝的是福王,他劉易隻是“聽命行事”而已。
至於是誰的命令,那不重要!
沒人在乎的!
老百姓隻知道皇帝是福王。
隻要到時候福王能夠抵達北京,那他扶持福王登基,法理上就是得過去的。
隻要能夠將福王握在手裏,那他劉易也算是有了攜子以令諸侯的本錢了。
想到這裏,劉易在報捷的書信中加上了這些內容。
並且派人往河南去一趟,把福王迅速從洛陽請到北京來。
嗯,很趕時間的。
因為不知道建奴什麼時候會進攻遼西,遼西那群人又能擋得住建奴多長時間。
劉易隻能是讓一切都加快腳步!
至於羅汝才那裏會怎麼想?
劉易不怎麼在乎。
到時候建奴大兵入關,除去劉易,頂在第一線的就要數羅汝才了。
劉易就不信了,到時候羅汝才在山東一線,直麵建奴的兵峰。
被建奴鐵騎打的稀裏嘩啦的時候他,還能有心思去思考登基稱帝的事情?
想到這裏,劉易就想起來了牛壯實自羅汝才那邊回來後,對羅汝才麾下兵馬的評價了。
就一個字,爛!
雖然比明軍強些,但也沒強到哪裏去。
上下號令不明,軍法不嚴,武備奇差。
並且還分屬不同的流寇頭目管轄,形不成合力。
忽然間,劉易就開始懷疑羅汝才,究竟有沒有能力將建奴給擋在淮河一線了!
萬一羅汝才一迎戰建奴,就直接血崩了呢?
劉易感覺自己有必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萬一被建奴攻過了淮河,一路殺至長江……
到時候下的局勢會更加的艱難啊!
想到這裏,劉易揉了揉額頭,感覺有些腦殼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