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科舉該如何舉行,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章程,劉易得好好尋思一下。
給科舉增加科目,把物理化學,法學,工學,農學等科目給直接加進去,肯定是不行的。
不是怕下讀書人反對!
而是,劉易就算是把科目給整出來了,列為科舉的考試科目,他也找不到人去參考啊……
下的讀書人都視工學,農學等為賤業,就算是會,他們也絕不會去參加這些科目的科舉考試的。
再加上昭武軍自己建學校培養的人才時間尚短。
課本都是劉易按照自己的記憶,一點一點親手謄抄出來的。
那些學校,連帶老師加學生,數量雖然不少,但那些人裏,就算是水平最高的,也都是才剛剛摸到點門檻。
大概也就後世學生的水平,甚至還不如。
叫他們去參加科舉,就實在是為難人了!
所以,找不到人去參考,才是劉易麵對的最主要的問題!
至於下士子的反對!
劉易就嗬嗬了。
太平國起義時,洪秀全一邊砸孔廟,一邊辦科舉,不也照樣有人去參加嗎?
真當那些讀書人有多把聖人之學,四書五經放在心上?
他們要的隻是當官而已。
之所以重視四書五經,那是因為科舉要考四書五經,四書五經是他們進入官場的敲門磚。
如果有一,科舉不考四書五經了,那些所謂的聖人弟子們,估計能把四書五經給拿來當柴火燒!
所以啊,這些都隻是旁枝末節,並不重要!
劉易沉思了老半,才下定了決心。
科舉是一定要辦的,能迅速落實就要迅速落實。
隻有辦了科舉,才能將北方的各個階層都拉到昭武軍的戰車上,昭武軍才能算是真正的站穩了腳跟。
劉易提筆寫道。
父親親啟:
關於科舉事,兒認為該當迅速落實,科舉諸事,可照搬大明之舊例……
劉易在信中表明了自己的態度。
簡單總結一下,關於科舉,他隻準備改兩點。
一是科舉考試的規模要擴大。
擴大錄取數量,用以緩解昭武軍軍政府所麵臨的官員缺口。
嗯,劉易是奔著一次錄取大幾千去的。
反正要按照新政來講,以後是要把政權深入到鄉村裏去的,所需要的官員缺口大了去了。
二是降低新科進士品級,不像後世公務員考試那樣,通過了也隻是最低級別的科員。
最起碼也要給他們幹到八九品的左雜官去!
一個四肢不勤五穀不分的讀書人,一朝中舉就讓他擔任一地主官?
他能做好才怪?!
害人害己那是正常的!
朱元璋為了防止那些子門生,新科進士不懂做官,還搞了一本明朝般的知縣到任須知。
可結果呢?
那些新科進士們到了地方,如果師爺得力還好,如果不得力,還不是得被那些吏員們給耍的團團轉嗎?
在昭武軍這裏,想一過科舉就當主官?
做夢去吧!
沒經驗的話,先在地方左雜官的位置上熬幾年,漲漲經驗再。
盡可能的保證,宰相起於州務,猛將起於行伍。
要讓官員有地方足夠的施政經驗,才能升到高位去。
否則的話,官員們一點實務不懂,按照想當然來做事,受苦隻會是國家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