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萬大軍,這個數字絕對不能算少。
更別其中最起碼有三成,是滿洲本族大兵。
豪格不認為在遼西被打殘的遼東軍,能夠擋得住這五萬清軍的征討。
調動兵馬,征調民夫,調配輜重糧餉,都需要時間。
清軍畢竟不是純遊牧民族的軍隊,不可能趕著牛羊去打仗,清軍中還是有為數不少的步兵。
還有攻城用的火炮,以及模仿漢軍組建城的火槍手。
對清軍來,保證自己的後勤糧道,還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
這些工作忙完,已經到了四月底快五月的時候,時間已經過了立夏。
哪怕是在苦寒的遼東,這個時候,也已經是春暖花開了。
鴨綠江江流滾滾,五萬清軍在北岸列陣,伐木造船,準備搭建浮橋渡江。
江對岸,人影綽綽。
灌木間,樹林中,一道道人影閃爍。
那是遼東軍的安排在江邊的探子,專門盯著北岸清軍的動向。
隨著清軍抵達北岸,遼東軍的探子將消息飛速向後傳播。
“建奴殺來了!”
“清軍渡江,清軍要渡江了!”
“備戰,備戰!”
“……”
整個北朝鮮,到處響起了類似的呼喝聲。
隨著消息抵達,於朝鮮邊境各處要塞駐紮的遼東軍,開始彙聚,準備阻擊正在渡江的清軍。
馬蹄陣陣,三千關寧鐵騎集結完畢。
再往後是遼東軍的步兵主力。
清軍正在渡江,渡江的先頭部隊隊形散亂,正是半渡而擊的好時候。
吳三桂帶著關寧鐵騎,向著鴨綠江邊殺去。
而在他身後,是祖寬率領著的萬餘遼東軍步卒。
還有更多的遼東軍在大軍後麵,等著接應他們撤退,退往鐵山安州一帶的防線,然後憑借鐵山安州的防線進行防守,將清軍擋在朝鮮北部。
對遼東軍來,清軍最具有威脅的,便是他們的騎兵集團了。
朝鮮北部的地形不適合騎兵作戰,明朝萬曆援朝之戰時,遼東軍就已經用自己的鮮血證實了這一點。
遼東軍是準備接北朝鮮的地利,來抵擋清軍大舉南下的。
鴨綠江對岸的清軍有五萬,遼東軍不一定能擋得住清軍過江。
萬一擋不住了,是需要有人接應的。
否則的話,前線一但戰敗,便是一發不可收拾了。
嗯,這是遼東軍與清軍在遼東交戰多年,所總結出來的寶貴經驗。
這也是為什麼遼東軍與清君交戰,屢屢戰敗,但清軍卻少有能重創甚至是全殲遼東軍的原因。
遼東軍這群擅長玩陣前轉進的家夥,辦事是相當謹慎的。
吳三桂帶著精銳的關寧鐵騎殺到鴨綠江邊時,清軍已經搭好了浮橋,開始有清軍通過浮橋渡江了。
吳三桂見此,眼睛一眯,大喝一聲道。
“兒郎們隨我來,殺東虜!”
罷,他一踢馬腹,胯下戰馬咻的一下躥了出去,手中的馬槊揮舞,殺氣騰騰。
關寧鐵騎上下皆掏出了腰間的兵器,有人彎弓搭箭,有人拿出提前裝填完畢的三眼火銃,嗷嗷叫著向登岸的清軍殺去。
現在清軍剛剛登岸,沒有陣型,沒有戰馬,甚至是連盔甲都少有穿戴,正是最虛弱的時候。
幾乎人人都和清軍有宿仇的關寧鐵騎,嗷嗷叫著便殺了過去!
“殺虜!”
“報仇!”
“殺光建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