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達維亞總督府接到了熱蘭遮城的求援,隻是他們還沒來得及下令艦隊開拔,熱蘭遮城便已經淪陷在了漢軍手上。
在巴達維亞得知熱蘭遮城易手的全過程之後,他們很明顯的感覺到了威脅。
在確定自己一方的力量,在遠東不會是中國人的對手之後,巴達維亞決定派出使者,去中國本土,同中國人談判。
艦隊揚帆,船頭劈波斬浪,在茫茫大海中,這麼一條武裝商船相當的不起眼。
但是,荷蘭人的武裝商船才剛剛進入中國海域沒多長時間,就被大漢海軍給發現了。
荷蘭人看著四周迅速將他們圍起來幾條漢軍戰船,巴達維亞派來的談判使者米亞其下令武裝商船降帆,關閉船舷的炮窗,表明自己並沒有敵意。
荷蘭人的談判使者團,是在昭武三年的年尾進入長江航道。
長江航道上百舸爭流的場麵,也是令他們感到心驚。
忍不住感歎,這片土地果然蘊含著海量的財富!
大漢解除海禁的政令已經顯現出了成果,沿海各地的造船廠,如同雨後春筍般,不斷的冒出來。
大量的傳統中式船隻,以及仿照西方的帆船都開始鋪設龍骨。
造船所需的周期很長,光是木料的陰幹處理就需要兩到三年。
但這的隻是一些要跑遠洋的大海船,內河航道船隻,這個周期是可以縮短的。
大量的跑長江航道,或是運河的船隻下水。
所以,這段時間,原本就繁華的長江航道,甚至都開始擁擠了起來。
荷蘭人抵達南京時,正是年節將至的臘月。
這個時候的劉易正在為了年節前後的各項事務而焦頭爛額,根本沒時間去接見荷蘭人的使者。
隻是吩咐將他們安頓在外交部的招待所,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明年就是昭武四年,也是北方三年不征政策結束的日子。
有了北方的農稅作為補充,大漢明年的財政問題,將會寬裕很多。
並且更重要的不是農稅,而是兩三年的工商發展下來,大漢的工商業呈現爆發式的增長。
根據稅務部和財政部的預算,明年後年的工商稅種所得,也會大幅度增長,甚至是取代農稅成為第一大稅種。
再加上後年,便是南方三年不征政策的結束,大漢的財政問題,將不再是問題。
有了充裕的財政作為支撐,劉易以前所設想的很多計劃,比如教育推廣,醫療推廣,社會福利等也都能推動實施了。
明太祖朱元璋設養濟院,贍養下鰥寡孤獨者,可謂仁政。
劉易也有心效仿,但前幾年,大漢的財政實在吃緊,便先將其放起,可現在,差不多也能開始了。
劉易放下了一本奏疏,臉上的表情像是在思索。
奏疏上赫然寫著琉球王請求冊封疏幾個大字。
現在琉球應該正處於中山王國的統治之下,前明時期,琉球便是朝的藩屬國。
隻是,隨著朝國力衰退,以及海禁政策,琉球失去了爸爸的保護,開始被日本人所欺壓。
現在幾乎淪為了日本薩摩藩的殖民地!
琉球王更是被欺負慘了,一個日本的藩主大名便能夠對著他呼來喝去。
現在大漢取明而代之,琉球王或許是看到了大漢積極向海洋開擴的態度,感覺機會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