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皇帝將他們從毫無希望,前路一片黑暗之中解救了出來。
給了他們擁有更好的生活的希望!
希望便是一切!
有希望,這便已經足夠了!
中國百姓向來都是勤勞肯吃苦的,他們不怕吃苦,就怕沒有希望。
……
劉易在禦書房中,翻看著雲貴地方快馬送來的各種奏報。
不時的點頭,看起來很是滿意。
這些日子的改土歸流初見成效,雲貴地方的分田初見成效,大漢的政權開始逐步深入基層。
在解決雲貴人口勞動力過剩的三個方案中,劉易更傾向於移民和開荒。
修路的事情一時半會兒的在雲貴是鋪展不開的。
不光是因為雲貴的地形,修起路來比較費事,而是因為在雲貴修路,性價比不高。
他與其耗費人力物力,在雲貴修路,還不如用同樣的人力物力,在江南修路。
江南現在才是整個大漢工商發展的排頭兵,幾乎大半的工商業,都是紮根在江南的。
在江南一修路,江南的發展馬上就可以更上一個台階。
而在雲貴修路,修好不知道要花多長時間,花費多少的人力物力。
並且,就算是最終路修好了,雲貴的工商業也不可能發展到江南這種的規模。
所以,在雲貴修路可以,但不是現在。
還是那句話,現在大漢需要的不是均衡全麵發展,而是集中全國之力供給江南,讓江南先完成社會變革,工商業發展的躍遷。
然後以點帶麵,用江南這個點,帶動全國變革。
所以,現在雲貴地方要解決人地矛盾,最好的辦法就是開荒和移民。
光開荒肯定是不夠的,雲貴地形也確實不適合發展大規模的農業,就算是把所有適合耕種的土地都給開荒開出來,估計也不太夠。
那唯一妥善的解決方法便是移民了!
現在大漢移民的地方主要有四個,一是遼東,遼東經過多年的戰亂,以及滿清的屠殺,漢民十不存一。
再加上滿清西遷,帶走了大量的人口,所以現在遼東地廣人稀,地還都是肥得流油的黑土地。
是個移民的好地方,但是吧,遼東的氣候在雲貴生存的百姓估計適應不了。
能往遼東移民的,大部分也都是北方人。
二是草原,現在有了紅薯土豆玉米,草原也能種地了。
所以,往草原移民也是一個好選擇。
但是同理,雲貴的百姓照樣適應不了草原的氣候。
所以,草原的選擇依舊pass!
還有就是朝鮮!
朝鮮在被大漢吞下之前,曆經戰亂災,再加上遼東軍那群家夥的助攻,朝鮮上下人口損失相當嚴重。
也能算得上一句地廣人稀!
但是,朝鮮的環境南方人依舊無法適應。
所以,算來算去,恰當的選擇就隻剩下大員島了。
但大員島的開發程度有限,能夠容納的人口數量也是有限。
想來想去,劉易覺得漢軍有必要南下,向南洋方向開擴了。
南洋雖然有大片的蠻荒,但菲律賓,馬六甲等被歐洲殖民者開擴了這麼長時間的地盤,現在應該已經比較適宜人口生存了。
……
北京城!
大漢立國這麼長時間,原本是一片廢墟的北京城,也被重建了起來。
新城的規模肯定不如老城繁華,但在重建之後,依舊能夠算是北方最大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