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植物長勢不錯,已經到了收獲的時候。
忽然,人群中有人發出一聲驚呼。
“玉米,是玉米!”
“玉米真的能夠在草原上種植!”
“那裏還有土豆和紅薯!我的哪!”
“都能活!都能結果!”
“長生保佑啊!”
“……”
眾人聞言,紛紛過去觀看。
一個工地上的領隊,操著一口不甚熟練的蒙語,介紹著情況。
“大家都來看看,草原上也是能種地的!”
“今年冬跟著朝廷好幹,來年春就都給你們分田分地。”
“等玉米土豆紅薯種上,大家也就都能定居下來,不用在居無定所的逐水草而居了!”
“並且,朝廷還在草原上建城!準備開發草原的礦產,在草原上發展工商。”
“以後啊,大家夥的出路就多了去了,不用必須得放牧才能謀生了!”
現在的這處工地,要修通的是張家口至歸化城,至河套的這麼一條水泥官道。
朝廷的計劃是,先將路修通,然後再在沿途勘測礦藏。
在礦藏地建城,通過礦藏開發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再將當地牧民轉化為農民,來為城市提供農產品,保證城市的糧食供應。
來形成一個完美的循環圈!
隻要計劃能夠成功,沿途的蒙古部落的發展也將被帶上快車道。
遼東的發展,其實也是差不多的路子。
隻不過,遼東是被當做北方的大糧倉進行開發的。
北大倉的名聲,後世劉易可是如雷貫耳。
隻要將遼東開發好,整個北方的糧食供應就不成問題了。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啊!
現在劉易為了大漢的糧食安全,是每年都在用真金白銀,從日本,從南洋往江南運糧食的。
當然,這些花出去的真金白銀,轉手大漢的商人就能用絲綢瓷器以及大量的手工業品賺回來。
還有就是,大漢的商人們出去了,可也都不老實。
這個時代的商人跑海貿,船上要是沒有火槍火炮,估計連港口都不敢出。
因為沒有武器的話,出去就是給同行送溫暖的。
大漢的商人自然也是如此!
他們看看當地手無寸鐵的土著,再看看自己手裏的火槍火炮,腦子裏都會忍不住滋生出一個大膽的想法。
老子可以搶他娘的一波啊!
所以,大漢的商人們在海外,不約而同的都會開擴零元購的業務。
這他娘能叫搶嗎?
不行!絕對不行!
老子給你們支付鉛子和炮彈了都,怎麼能叫搶呢?
甚至為了支付鉛子和炮彈,還耗費掉了很多的火藥。
火藥錢還沒問你們要呢!
這便是這個時代的海貿現狀。
商人出海之後,是隨時在海商和海盜之間無縫銜接的。
……
一望無際的大海上,施琅率領的船隊橫穿風雨,在風浪的拍擊下,船隻遙遙欲墜。
今是他們出海的第二百零四,船隻自大員島出發,一路北上至日本。
在日本補充補給之後,繼續向北,至蝦夷島(北海道),然後是苦兀島(庫頁島)……
一路每隔一段距離,便留下一部分人手,開擴據點,確保船隊回航時,能夠得到補給。
直到抵達白令海峽,不對,現在應該叫施琅海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