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堅韌敢為者的成事法則(1 / 3)

在當時,台灣島內資源貧乏,許多工業材料都依賴進口,塑膠原料便是其中之一。王永慶和其他商界同仁雄心勃勃地合資建立了一座聚氯乙烯工廠,以120萬美元的價格,從日本取得了技術,在1957年開始投產,並把公司名稱正式定為“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王永慶是這一公司的主要股東和經營者。

他們的這種投資在當時的台灣是相當冒險的,一位化學家曾經預言:王永慶要破產。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當時日本產的塑膠粉充斥著台灣市場,而台灣塑膠加工工業尚處於探索階段,“台塑”的聚氯乙烯無人問津,令一些股東心灰意冷,紛紛退股,致使“台塑”麵臨倒閉的危險。

創業的艱難並沒有使王永慶退縮。他毅然變賣了自己所有的產業,購買了“台塑”的所有產權,獨自經營。在經營中,他主要采用了兩項措施:一是反其道而行之,大量地增產,但同時提高產品質量,投資70萬美元更新設備,結果不僅提高了質量,而且還降低了成本,價格自然也就低了,結果市場被打開了。二是在1958年投資設立了“南亞塑膠加工廠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台塑”的聚氯乙烯粉加工製造各類塑膠產品,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與此同時,王永慶還進行了多元化投資。投資設立了“新茂木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初期,隻有三條生產線,20多年後,已擁有5個加工廠。1968年,他又趁勢把“朝陽木業股份有限公司”並人“台塑”集團。

王永慶還積極進軍紡織業是在1964年,他成立了“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在彰化建立了木漿——漂染——紡織加工一體化作業的工廠,利用木材廢料製造纖維。1968年,他又與一家日本公司各自出資2000萬台幣,成立了“台旭纖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工廠設在宜蘭,占地11公頃。

王永慶常常告誡兒孫:“中國有句古老的俗話:富貴不過三代。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往往缺乏創業的條件,他會感覺到,如果不努力,根本沒有出頭的日子。為了追求創業的條件,事事必須耗費苦心,在困難中創立起來的基礎,一定比較踏實。第二代和第三代如果善於利用這個基礎,應該比第一代更有成就。但人在舒服的環境中,往往不太容易激發向上的誌氣,第二代多少受到第一代言行的影響,還知道用功。到了第三代,不但沒吃過苦,甚至也沒有見過什麼是苦,就容易鬆懈。人一旦鬆懈,會不知不覺地疏於防範,所以說,富貴不超過三代。”

王永慶的發家史是一部奮鬥不息、積極進取的曆史,是他堅忍不拔的進取奮鬥史。如今,王永慶是台灣最大工業集團——台塑關係企業的董事長,擁有千萬名員工,10萬股東,1萬多家客戶的企業。他的集團內有大企業公司16個,學校、醫院各一所,每年營業額高達1650億新台幣。如今,他正在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在當時,台灣島內資源貧乏,許多工業材料都依賴進口,塑膠原料便是其中之一。王永慶和其他商界同仁雄心勃勃地合資建立了一座聚氯乙烯工廠,以120萬美元的價格,從日本取得了技術,在1957年開始投產,並把公司名稱正式定為“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王永慶是這一公司的主要股東和經營者。

他們的這種投資在當時的台灣是相當冒險的,一位化學家曾經預言:王永慶要破產。他們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當時日本產的塑膠粉充斥著台灣市場,而台灣塑膠加工工業尚處於探索階段,“台塑”的聚氯乙烯無人問津,令一些股東心灰意冷,紛紛退股,致使“台塑”麵臨倒閉的危險。

創業的艱難並沒有使王永慶退縮。他毅然變賣了自己所有的產業,購買了“台塑”的所有產權,獨自經營。在經營中,他主要采用了兩項措施:一是反其道而行之,大量地增產,但同時提高產品質量,投資70萬美元更新設備,結果不僅提高了質量,而且還降低了成本,價格自然也就低了,結果市場被打開了。二是在1958年投資設立了“南亞塑膠加工廠股份有限公司”,利用“台塑”的聚氯乙烯粉加工製造各類塑膠產品,起到了一舉兩得的作用。

與此同時,王永慶還進行了多元化投資。投資設立了“新茂木業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初期,隻有三條生產線,20多年後,已擁有5個加工廠。1968年,他又趁勢把“朝陽木業股份有限公司”並人“台塑”集團。

王永慶還積極進軍紡織業是在1964年,他成立了“台灣化學纖維股份有限公司”,在彰化建立了木漿——漂染——紡織加工一體化作業的工廠,利用木材廢料製造纖維。1968年,他又與一家日本公司各自出資2000萬台幣,成立了“台旭纖維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工廠設在宜蘭,占地11公頃。

王永慶常常告誡兒孫:“中國有句古老的俗話:富貴不過三代。白手起家的第一代,往往缺乏創業的條件,他會感覺到,如果不努力,根本沒有出頭的日子。為了追求創業的條件,事事必須耗費苦心,在困難中創立起來的基礎,一定比較踏實。第二代和第三代如果善於利用這個基礎,應該比第一代更有成就。但人在舒服的環境中,往往不太容易激發向上的誌氣,第二代多少受到第一代言行的影響,還知道用功。到了第三代,不但沒吃過苦,甚至也沒有見過什麼是苦,就容易鬆懈。人一旦鬆懈,會不知不覺地疏於防範,所以說,富貴不超過三代。”

王永慶的發家史是一部奮鬥不息、積極進取的曆史,是他堅忍不拔的進取奮鬥史。如今,王永慶是台灣最大工業集團——台塑關係企業的董事長,擁有千萬名員工,10萬股東,1萬多家客戶的企業。他的集團內有大企業公司16個,學校、醫院各一所,每年營業額高達1650億新台幣。如今,他正在向更高的目標邁進。

菲勒家族從哥倫比亞大學得到了紐約市中心的產業,建造了洛克菲勒中心摩天大樓。他把錢轉;到了基金會,這樣可以避免美國的高收入、高稅;額的政策,既可以保留財產,又可以控製這些錢。

有其父必有其子,他的兒子小洛克菲勒也是如此。洛克菲勒去世時私人財產估計為40億美元,除了半數交給妻子外,其餘大部分放在別的基金會,這樣可以避免高額的遺產稅,洛克菲勒這種一舉多得的方法,為自己挽回了麵子,又保留了巨額資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