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指出的是,自卑感本身並不是不正常的,它是人類之所以進步的原因。自卑感始於人的懦弱和無能,由於每一個人都曾是人類中最弱小的,加之缺少合作,隻有完全聽憑其環境的宰割,所以,假使未曾學會合作,他必然會走向悲觀,導致自卑情緒。對最會合作的人而言,生活也會不斷向他提出尚待解決的問題,沒有誰會發現自己所處的地位已接受其環境完全控製的最終目標,誰也不會滿足於自己的成就而止步不前。
應該說,很多人都有自己的優越感,它是屬於個人獨有的,取決於他賦予生活的意義。這種意義不隻是口頭上說說而已,而是建立在他的生活習慣之中。優越感如同生活的意義一樣是在摸索中不斷形成的。
優越感的目標一旦被個體化以後,個體就會節減或限製其潛能,以適應他的目標,爭取優越感的最佳理想。對於一個健康的、正常的人來說,當他的努力受阻於某一特定方向時,他會另外尋找新的門路。因此,對優越的追求是極具彈性的。有關學者指出,特別強烈的對優越的追求使人變得惟我獨尊,這些人毫不掩飾地表現出他的優越追求,他們會斷言:“我是拿破侖”,“我是中國的皇帝”。他們希望自己成為世界注意的中心。
事實上,對優越的追求是人類的天性,而這些人的錯誤在於他們的努力目標是生活中不大可能獲得成功的那一麵。若要幫助這些用錯誤方法追求優越的人,首先是讓他們知道,人對於行為、理想和性格等各種要求,都應以合作為基礎,要麵對真正的生活,重新肯定審視的力量。
世界上有許多名人,在學校中曾是屈居人後的孩子,後來恢複了勇氣和信心,取得了偉大的成就。能夠妨礙你事業成功的,不是你的遺傳,而是對失敗的畏懼,是自我的氣餒和自卑情緒。
敏感孤獨者的做事禁忌
孤獨的人喜歡獨處,不善交際,如果能把全部精力運用於事業,對事業任勞任怨,往往能有很大成就。
“我實在是一個‘孤獨’的旅客,我未曾全心全意地屬於我的國家,我的家庭,我的朋友,甚至我最親近的親人;在所有這些關係麵前,我總是感覺到一定距離並且需要保持孤獨——而這種感覺正與年俱增。”
愛因斯坦曾經這樣寫道。
20世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以他的相對論開辟了當代物理學的新紀元。他也是原子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是有史以來人類曆史上最傑出的知識分子,“愛因斯坦的一生,在人類對宇宙認識的貢獻上是無與匹敵的,已被確認為是整個人類曆史上的科學巨人。”
偉大的愛因斯坦是孤獨的,正如他自己所說的,他是“孤獨的旅客”。孤獨性格往往是一種深刻的境界,是一種常人所無法理解的層次,他的孤獨是一種狀態,是一種力量,是他唯一可感知可把握的。
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在德國的烏爾姆城,父母均為猶太人。愛因斯坦在瑞士讀完高中,
1905年在伯爾尼大學獲博士學位。愛因斯坦先後在德國和美國居住、生活,經曆了兩次世界大戰,更由於他是猶太人,即使他已經是享譽全球的科學家,也難逃遭希特勒納粹迫害的厄運。這一切為他輝煌的一生注入了許多坎坷與不幸。
然而在常人看來,他身上有許多不為人理解的怪癖:他常常忘記帶家中的鑰匙,甚至在結婚當天,喜宴結束後,他和新娘返回住所時不得不喊房東太太開門。在生活上,愛因斯坦不修邊幅,在他獲得諾貝爾獎金之後,仍是這樣,頭發蓬亂,以致來求見他的年輕人不敢相信眼前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愛因斯坦。
移居美國後,生活狀況有了大的改觀,但從裝束上,他依然很隨便。他經常穿著一件灰色的毛線衣,衣領上別著一支鋼筆,不穿襪子,甚至連麵見羅斯福總統時,也沒有穿襪子。
有許多人不知道,愛因斯坦還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對音樂有很深的造詣。他的母親波林是一位具有文化修養的女性,愛好音樂,是愛因斯坦的啟蒙老師。愛因斯坦六歲開始學習小提琴,七年之後,他懂得了和聲學和曲式學的數學結構。學習小提琴時,他通過莫紮特的奏鳴曲來學習的,他愛上了莫紮特,小提琴也成了愛因斯坦科學生涯中的終生伴侶和歡樂女神,它為這位科學家驅散了憂鬱和喧囂,驅走了混亂和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