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
延伸閱讀
徐悲鴻創作《奔馬圖》
《奔馬圖》是徐悲鴻的名作。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幹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幹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麵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麵。
這幅畫創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占,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於是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可見,這幅畫所體現的不隻是一種藝術境界,更是徐悲鴻先生壯懷激烈的一腔愛國熱忱。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因腦溢血病逝,享年58歲。
延伸閱讀
徐悲鴻創作《奔馬圖》
《奔馬圖》是徐悲鴻的名作。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幹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幹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猶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麵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衝擊力,似乎要衝破畫麵。
這幅畫創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占,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於是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可見,這幅畫所體現的不隻是一種藝術境界,更是徐悲鴻先生壯懷激烈的一腔愛國熱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