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智高兩戰古邕州(2 / 3)

儂智高在退回豈州的途中,仍然繼續致書大宋軍營,要求給一個豈州、田州節度使之類的頭銜,即刻罷兵。這個時候,如果宋朝答應儂智高內附,一可以終止損兵折將耗財的戰爭,二讓儂智高這條長槍鎮守桂西,就很難發生後來交趾屠城豈州的慘劇。可是,正當宋仁宗有點心動的時候,開封工曹梁適說:“若爾,則嶺表非朝廷有矣!”經這麼一說;仁宗又改變了主意,詔曰:“廣南能有捕獲智高者,授正刺史,賞錢三千貫,絹二千匹;獲智高母,授諸司副使,賞三千貫;獲賊將黃師必、黃瑋,授東頭供奉官,賞錢一千貫。”決心消滅儂智高。後來梁適還因此得到宋仁宗的嘉獎:“向非適言,南方安危,未可知也。”升任梁適為參知政事。(《宋史·梁適傳》)

十月,儂智高退到豈州。宋朝守軍棄城逃跑。

這時,交趾主動要求配合宋軍前後夾擊儂智高。狄青沒有答應。狄青在路上叮囑下屬,“戒諸將毋妄與賊鬥,聽吾所為”,不要擅自進攻儂智高。但是,廣西轉運使孫抗和廣西鈴轄陳曙有怨仇,故意不向陳曙傳達狄青的這個指示,相反,還夥同秘書監、桂州知州餘靖設圈套使陳曙出戰。十二月,陳曙沒辦法,隻好帶著8000步兵從昆侖關南麵的小路出發,繞過義軍把守的關口,但是,又在昆侖關山腳下的金城寨遇上儂智高的部隊。即刻交戰,結果宋軍不是戰死,就是逃跑,一敗塗地。後來,陳曙等人還因此被狄青砍掉了腦袋。至此,除了攻廣州城不克之外,儂智高與宋軍的對陣交鋒還沒有失敗的記錄。正因為這樣,儂智高根本就不把宋軍放在眼裏,驕傲輕敵,“中國名將如張忠、蔣偕之輩,皆望風援首。步兵易與,不足憂。所未知者,騎兵耳”。有人向儂智高提出,“騎兵利平地,宜遣人守昆侖關,勿使度險。使其兵疲食盡,擊之無不勝”。(《諫水紀聞》卷13)可是,儂智高心中的驕狂遠遠大於他的憂慮,他沒有接納這個非常重要的意見。

狄青率宋軍於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抵達賓州,在冬雨迷蒙之中大肆製造近期不會實施軍事進攻的煙幕,然後,利用儂智高的大意,在元宵節,成功地偷渡昆侖關,突破了儂智高的防線。關於這次軍事行動,有很多種說法,影響最大的源自宋人沈括《夢溪筆談》:

“時儂智高守昆侖關。青至賓州,值上元節,令大張燈燭。首夜燕將佐,次夜燕從軍官,三夜饗軍校。首夜樂飲徹曉。次夜二鼓時,青忽稱疾,暫起如內。久之,使人諭孫元規(孫汙),令暫主席行酒,少服藥乃出。數使人勸勞。.座客至曉,各未敢退。忽有馳報者雲:是夜三鼓,青已奪昆侖關矣。”

這樣,就有了上元三鼓奪昆侖的民間傳奇。

很早就有人懷疑沈括記錄的真實性了。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莫炳奎主修《寧縣誌》時,分析說,賓州到昆侖關95裏,狄青二更裝病,離席出發,隔兩小時——三更就報奪昆侖關,是不可能的。夜間偷襲,爬山奪關,當然非用步兵不可。步兵兩小時走95裏路,除非插翅飛行。莫炳奎老先生為印證他的分析,還專門從賓陽徒步到南寧。

更多的曆史記載是狄青是從昆侖關下發兵偷偷過關的,在昆侖關沒有發生大的戰鬥。《宋史·狄青傳》說:“明日,乃整軍騎,一晝夜絕昆侖關,出歸仁鋪為陣。”昆侖關到歸仁鋪還有100裏,如果是從賓州發兵,談何容易。莫炳奎在《寧縣誌》裏說,狄青走的依然是陳曙南走高田之路,繞過昆侖關是為兵法之“絕”。

這樣,在正月十八日早上,宋軍突然出現在歸仁鋪(今三塘)。此處離豈州城僅20裏。其實,狄青完全可以潛行到州城牆之下,為什麼狄青止於歸仁鋪?宋將劉幾對狄青說:“賊若退守巢穴,瘴毒方興,當班師以侯再舉。若恃勝求戰,此成擒耳。”(《宋史·劉溫史傳附劉幾傳》)大將孫河是這樣對狄青獻策的:“賊出上計,歸其巢穴;中計守豈州城自固,以久王師;下計與吾戰。今度其必出下計焉。何者?彼以天幸橫行大嶺之外,有驕我心,驕則必出,‘出則必敗。”(《孫威敏征南錄》)而在昆侖關與邕州城之間,“山林岩壑之險,不通人行,馬實難用”。隻有歸仁鋪的地勢稍為寬平,利於騎兵戰鬥。儂智高驕傲輕敵,沒有識破狄青的詭計,也沒有認識到歸仁鋪的地勢於己不利而倉促迎戰,更沒有預料到這是關係到南天國存亡的一戰。隻要儂智高拖延一下,宋軍就會被南方的氣候打敗。可是,儂智高被曾經的勝利衝昏了頭。狄青說:“(儂智高)親率全軍,結為一陣,輕兵搏我,驕氣淩人。”就這樣,戰爭地點選擇了歸仁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