邕州城隆蘇宣南(1 / 3)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張田任桂州知州。不久,張田鑒於“兵戍嶺南,多疾瘴,田盡索土丁恫兵,教以兵法,奏請罷戍兵”。據《宋史》記錄,北宋神宗時期的廣西有禁軍1200人,有權力指揮禁軍的州,禁軍數不能超過500人。這1200人的禁軍大多是留在“宜人”的廣南西路政治中心桂林。地方治安依靠鄉兵土丁,宋仁宗時廣西土丁按五丁選一為之,廣西有土丁39800人;宋神宗時期按三丁抽一,土丁應該接近5萬人。當時的宰相王安石說:“募兵未可全罷,民兵則可漸複,至於二廣猶不可緩。今中國募禁軍往戍南方,多死,害於仁政。陛下誠移軍職所得官十二三,鼓舞百姓豪傑,使趨為兵,則事甚易成。”(《宋史·鄉兵》)於是,邕州隻能依靠鄉兵土丁來拱衛城防。

宋朝為了推動廣西經濟的發展,鞏固邊疆,在“歸明出宋”的州縣設立博易場、博買場等互市收稅市場,不少官員參與經商,大發橫財。自皇佑五年(1053年)起做了八年州知州的蕭注,官商合一,假公濟私,上級多次提醒他,他也不收斂。在他的影響下,邕州官兵經商成風。朝廷諫官、廣西最高長官李師中等人先後彈幼蕭注,李師中說:“蕭注治邕八年,有炯兵十餘萬,不能撫而用之,乃人溪恫貿易,拾斂以失眾心。卒致將卒覆敗……為國生事,案法當斬。”(《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三)蕭注被降為鎮南軍節度副使。

蕭注擔任豈州知州期間,也一直關注著交趾,對交趾問題進行了深人的研究,指出北宋朝廷對交趾實行懷柔政策是錯誤的,應對交趾實施軍事打擊。蕭注上疏說:“交趾雖奉朝貢,實包禍心,常以蠶食王土為事。……今不取,異日必為中國憂,願馳京師,麵陳方略。”(《宋史·蕭注傳》)但是,蕭注的這個報告並沒有引起朝廷的注意。

後來,南疆事態日趨嚴重,攻打交趾的輿論沸沸揚揚。這時,朝廷有人想起並舉薦了蕭注,摧升他為廣西桂州知州。宋神宗召見蕭注,問攻取交趾的策略。蕭注回答:“我以前是說過這樣的話,可現在的情況就不一樣了……”宋神宗聽了很生氣,立刻罷免了蕭注,任命沈起為桂州知州。61歲的蕭注很鬱悶,在回家的路上就死了。(《宋史·蕭注傳》)

新官上任,沈起意氣風發,說:“南交小醜,無不可取之理。”(《宋史·沈起傳》)他到廣西後便訓練土丁、水手,積極備戰,並禁止各州縣與交趾的貿易往來。這些行為,加劇了宋朝與交趾之間的矛盾。

熙寧四年(1071年),交趾又圖謀人侵,州形勢十分緊張。秋天,豈江洪水浸人州城,城內水深兩丈,公私房屋一律被淹。就在這一年,廣東鈴轄蘇緘被宋神宗賜予“皇城使”封號,出任豈州知州。

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年)四月,張田任桂州知州。不久,張田鑒於“兵戍嶺南,多疾瘴,田盡索土丁恫兵,教以兵法,奏請罷戍兵”。據《宋史》記錄,北宋神宗時期的廣西有禁軍1200人,有權力指揮禁軍的州,禁軍數不能超過500人。這1200人的禁軍大多是留在“宜人”的廣南西路政治中心桂林。地方治安依靠鄉兵土丁,宋仁宗時廣西土丁按五丁選一為之,廣西有土丁39800人;宋神宗時期按三丁抽一,土丁應該接近5萬人。當時的宰相王安石說:“募兵未可全罷,民兵則可漸複,至於二廣猶不可緩。今中國募禁軍往戍南方,多死,害於仁政。陛下誠移軍職所得官十二三,鼓舞百姓豪傑,使趨為兵,則事甚易成。”(《宋史·鄉兵》)於是,邕州隻能依靠鄉兵土丁來拱衛城防。

宋朝為了推動廣西經濟的發展,鞏固邊疆,在“歸明出宋”的州縣設立博易場、博買場等互市收稅市場,不少官員參與經商,大發橫財。自皇佑五年(1053年)起做了八年州知州的蕭注,官商合一,假公濟私,上級多次提醒他,他也不收斂。在他的影響下,邕州官兵經商成風。朝廷諫官、廣西最高長官李師中等人先後彈幼蕭注,李師中說:“蕭注治邕八年,有炯兵十餘萬,不能撫而用之,乃人溪恫貿易,拾斂以失眾心。卒致將卒覆敗……為國生事,案法當斬。”(《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一九三)蕭注被降為鎮南軍節度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