願能促膝慰初衷——讀莫文胖《南歌子寄台灣五兄》(1 / 1)

願能促膝慰初衷

——讀莫文胖《南歌子寄台灣五兄》

1988年秋的北戴河,朔風蕭瑟,洪波洶湧。78歲的莫文驥將軍佇立沙灘,眼前是大海蒼茫,心裏思念台灣的五哥莫文嗯,心潮逐浪高,情到深處,莫文弊寫下一閩小令《南歌子寄台灣五兄》,抒發胸臆。詞曰:

海水蒼彎接,水如山萬重。昔年忽別各西東。參商六十載,事匆匆。陳跡何須記?都付與東風。願能促膝慰初衷,和風吹細浪、盼來鴻。

《南歌子》詞牌,創自唐代溫庭箔,為單調。後來發展為雙調。《南歌子》最早是用來描寫南方風物的。作者選用雙調《南歌子》來寄情台灣五兄,自是用意深重。

“海水蒼彎接,水如山萬重。”莫文弊準確地抓住北戴河晴日秋色,取景人詞,大筆一揮,勾畫出天高海遠,海天相連,波濤洶湧的浩瀚與壯麗。

“海水蒼彎接,水如山萬重。”第一句有海水,第二句也用水。既有北戴河的滔滔海水,也有台灣島旁的萬頃碧波。水水相親,桃花潭水深千尺;水水相連,豔豔隨波千萬裏;可又水水相隔,褐石瀟湘無限路。淺水一灣,由於種種原因,變成阻隔親情的萬水千山。磅礴的氣勢,豐富的思想含義,不斷變換的喻意,體現出巧妙的藝術構思。

“昔年忽別各西東。參商六十載,事匆匆。”據《莫文驥回憶錄》所記,莫文弊祖籍山東青州,北宋時其先祖隨狄青南下,後戍守豈州,落居豈江對岸“平南村四團白沙之陽”。莫文弊祖父考中武舉人,父親“身體魁梧,不愧武人之後”。莫文弊的父親繼續弘揚武風,請拳師給子女教習拳棍刀劍。因而,莫文嘩在南寧模範高等小學的時候,常常是短跑的第一名,熱衷於籃球等體育活動,當之無愧地成為學校的體育部長。莫文驥19歲那年,來不及與家人告別,就離開了南寧,參加了百色起義等戰鬥,最終成長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裝甲兵政治委員,被授予中將軍銜。而莫文弊的五哥莫文媳不意進人了國民黨軍隊,後隨部隊撤退台灣,任中校團長。“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往瀟湘我向秦。”別後時世紛擾,歲月匆匆,一別就是60年。往日手足,猶如參商二星難相見,怎能不使人縈懷?

“衰蘭送客鹹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長別故裏,鐵人飛淚,蒼天也會為之感傷。更何況是親人一別60年?此間歲月滄桑,人情冷暖何如?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還記得邕江水邊聽濤眠?!還記得南國街上采紅豆?!還記得南湖秋水夜無煙?!還記得亭子曉月舞神劍?!……以前的隔閡還有必要留在心上,阻隔我們的親情嗎?就讓東風把它吹走吧!“陳跡何須記?都付與東風。”跨越這淺淺海峽,兄弟促膝交談,傾訴久別情懷。在這祥和的日子,至少,你也給我寫封信吧!“願能促膝慰初衷,和風吹細浪、盼來鴻。”東風、和風,是社會進步的浩蕩春風,是祖國統一的楊柳和風,是團結和睦的華夏家風。在莫文嘩的呼喚下,莫文於1991年回南寧定居,兄弟團聚,終能促膝,共慰初衷。

《南歌子寄台灣五兄》全詞境界自然,情真意切。上閩兩“水”,下閩兩“風”,水起風生,風起情湧,訴說一個接一個的盼望,吹響老而彌大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