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粹的人黃大年(2 / 2)

為國工作是榮譽更是存亡

在英國工作期間,劍橋為黃大年配備了最強的國際團隊,先進的科研儀器隨用隨取,黃大年隻管專注研究。回國後,黃大年的助手於平教授說,“買國外的設備很貴,這也罷了,最怕的是他們不賣給你,設置技術壁壘。黃老師就帶領我們自己製作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儀器裝備,從零開始”。

與國外強強對話,黃大年沒有失敗過。在他看來,現在為國工作是榮譽更是存亡。黃大年經常自己加壓,一個字“拚”,兩個字“拚命”。他的學生們背後送給他一個外號——“拚命黃郎”。

吉林大學地探學院研究中心在長春著名的地標建築地質宮,這裏每晚10點關門,可黃大年卻經常在辦公室裏工作到淩晨兩三點才離開。有時出差回來就直接趕回辦公室準備第二天的工作。樓下傳達室的大爺不願意了,深夜總被叫醒給黃老師開門。後來黃老師的學生告訴黃大年其人,傳達室的大爺也對黃老師產生了深深敬意,“黃老師,您無論多晚進出,喊一聲就行”。

地球深部隱藏著多少秘密?深部探測關鍵儀器裝備可以使地球變得“透明”。黃大年課題組取得了一係列重大科研成果,目標就是我國在30年到50年內在航空地球物理領域要達到巡天、探地、潛海,開啟地球之門。

最願意做的就是教書育人

在英國時,黃大年一部分工作就是帶年輕團隊,回國後迫切地要“帶出一批像樣的年輕人,就是能到國際舞台上,能夠站得住腳,能夠有話語權,甚至掌握領先科技的一批人”。“他非常著急的就是這件事,最願意做的就是教書育人,最看重的是教師身份”,地探院黨委書記黃忠民十分了解黃大年。

2010年,黃大年擔任“李四光試驗班”班主任。助手於平說,在黃大年看來,每一個學生都是一塊璞玉,隻要因材施教都能成才。

在生活上,黃大年用父親般的慈愛嗬護學生,事無巨細。夏天,他讓妻子給學生們煮綠豆湯;霧霾天,他給同學們準備口罩;冬冷夏熱,他給每個房間配備電風扇和電暖器;學生丟了錢包,他給掏生活費;學生母親罹患疾病,他得知後毫不猶豫地提供經濟援助,並幫助聯係醫生;他為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學生報銷路費,甚至還資助過多名出國留學的學生。他兜裏的錢隨時可以掏出來供大家使用。黃大年的親人在他去世後幫助整理後事,發現他的卡裏隻有10萬元,要知道吉林大學一年的聘金就是80萬元,他的小家曾經多麼殷實。

相反,他對自己的生活沒什麼要求,他的得意門生之一盧鵬宇講了黃老師帶他到上海出差的故事:黃老師的所長同學請他們吃飯,老師提出到一個桂林米線店吃幾元錢的米線,竟然連續幾頓飯都在那裏吃。“嚴師”“慈父”,是學生對黃大年的定義。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副校長、中科院院士施一公這樣評價黃大年:“他是最單純的忠心赤膽的海歸科學家,單純到為了祖國和科學事業的發展從不計較個人得失,傾注全部精力。他是一代人的楷模,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是460萬留學生的楷模,他的精神感染激勵的是一個領域、一批學子、一代人。”

習近平總書記作出重要批示,學習黃大年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愛國情懷,學習他教書育人、敢為人先的敬業精神,學習他淡泊名利、甘於奉獻的高尚情操。

黃大年生命的最後一段是這樣度過的:2016年11月28日晚,在北京飛往成都的飛機上,黃大年因腹部痙攣昏迷;29日正常到會場;12月8日從北京出差回長春住進醫院;第二天起,他有計劃地叫學生來病房布置學習計劃,安排工作;第三天他在短信裏對校領導說“爭取兩周內重返崗位,治療期間不會對工作有影響”;12月13日,把合作者王獻昌等人讓到病房沙發上,他坐在小板凳上與兩人談了兩個半小時的工作;14日手術,昏迷。

黃大年最愛唱的一首歌是《我愛你,中國》,因大我而忘卻小我由此純粹。黃大年在微信朋友圈這樣寫道:“沒有‘心情的陽光’和聊以自慰的‘藝術陶醉’就不會有始終如一的堅持,初衷不變,童心難改。幸運的是,回歸母校與諸位知根知底的夥伴們為伍,一路走來開心愉快,走多遠算多遠,倒下就地掩埋。”

(作者為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記者)

《經濟日報》(2017年06月07日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