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老師和家長,有時候我就在想,我是不是在自作聰明地要求孩子這樣做、那樣做,還自認為是為他們好?因為我發現,有些做法反而會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在一天天的成長中,孩子們也在建構著專屬於自己的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過程,我過多地進行細節幹預,會不會是一種擾亂?會不會令孩子們的自我認知在太多的條條框框下變得無所適從?
雖然我始終相信,任何人、任何事的變化,是可以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發生的,而其中直抵心靈的觸動一定是最為深刻和見效的。但是如果眼裏揉不得一點沙,看到問題就要批評,不僅自己會因為生氣而看不清問題的本質,陷入隻顧眼前失了大局的尷尬處境,而且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因為無法跟我進行思想上的溝通,而對我更加敬而遠之,那麼怎麼可能還會有直抵心靈的觸動呢?所以,我想,教育孩子,我還是要更有耐心地去走進他們的心靈,注意用自身的言行舉止去熏陶他們的為人處世,學會克製,冷靜思考,縱觀問題的前因後果,剖析問題的方方麵麵,探尋問題的本質所在。能契合孩子們的所思所想,尋求最為簡單、自然、符合規律的處理方法,在對孩子們有所要求的前提下,保留住他們最大、最多的自然靈性!
(奚君)
作為老師和家長,有時候我就在想,我是不是在自作聰明地要求孩子這樣做、那樣做,還自認為是為他們好?因為我發現,有些做法反而會把簡單的事情複雜化,在一天天的成長中,孩子們也在建構著專屬於自己的對客觀世界的認知過程,我過多地進行細節幹預,會不會是一種擾亂?會不會令孩子們的自我認知在太多的條條框框下變得無所適從?
雖然我始終相信,任何人、任何事的變化,是可以在相互影響的過程中發生的,而其中直抵心靈的觸動一定是最為深刻和見效的。但是如果眼裏揉不得一點沙,看到問題就要批評,不僅自己會因為生氣而看不清問題的本質,陷入隻顧眼前失了大局的尷尬處境,而且久而久之學生也會因為無法跟我進行思想上的溝通,而對我更加敬而遠之,那麼怎麼可能還會有直抵心靈的觸動呢?所以,我想,教育孩子,我還是要更有耐心地去走進他們的心靈,注意用自身的言行舉止去熏陶他們的為人處世,學會克製,冷靜思考,縱觀問題的前因後果,剖析問題的方方麵麵,探尋問題的本質所在。能契合孩子們的所思所想,尋求最為簡單、自然、符合規律的處理方法,在對孩子們有所要求的前提下,保留住他們最大、最多的自然靈性!
(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