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1 / 1)

★ 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 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

中共開封市委書記、焦裕祿幹部學院院長 吉炳偉

《人民日報》(2017年04月20日07版)

習近平同誌指出:“焦裕祿精神和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樣,體現了共產黨人精神和黨的宗旨,要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內涵豐富,歸結到一點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新形勢下,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應按照“深學、細照、篤行”的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忘初心、牢記宗旨,千方百計為人民群眾辦好事、辦實事、解難事,使改革發展成果惠及全體人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始終把對黨和人民的無限忠誠作為信念根基。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精神之“鈣”。焦裕祿同誌之所以能舍小家、顧大家,不畏艱難、不計得失,為了蘭考的發展和人民的幸福鞠躬盡瘁,是因為他忠於黨、忠於人民,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焦裕祿同誌在擔任蘭考縣委書記的470多個日夜裏,始終牢記黨賦予的重任和人們的期盼,“心裏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刻,念念不忘的仍然是黨交給的任務。他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黨的幹部對人民群眾的公仆情懷。當前,改革發展的任務艱巨繁重,黨員、幹部要像焦裕祿同誌那樣,始終保持崇高的理想信念,在黨言黨、在黨憂黨、在黨為黨,自覺增強“四個意識”,不斷增進對人民群眾的真摯感情,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忘出發誌、不失主心骨、不丟方向盤,在忠於黨、忠於人民這一根本問題上不猶豫、不含糊、不動搖。

始終把為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作為奮鬥目標。習近平同誌指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焦裕祿同誌逝世後之所以一直被廣大人民群眾深切懷念,是因為他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所需所盼作為工作方向,不管條件如何艱苦、任務如何艱巨,隻要人民群眾需要,他就敢於“在困難麵前逞英雄”。焦裕祿同誌帶領幹部在100多天時間裏行程5000餘裏,追沙追到沙落地,查水查到水歸槽,用舌頭辨別堿的種類和含堿量,把蘭考“三害”的情況摸了個透。他的臨終遺言是“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充分展現了共產黨人為人民群眾創造美好生活的擔當精神。越是臨近全麵建成小康社會,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越是強烈。黨員、幹部要像焦裕祿同誌那樣,以“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奮鬥精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當前,尤其要在促進發展上抓落實、補短板、求突破,在改善民生上想對策、出實招、見成效,推動改革發展,增進人民福祉,使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

始終把認真踐行群眾路線作為工作法寶。群眾路線作為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重要法寶。焦裕祿同誌是認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的傑出代表。他帶領幹部深入調查研究,經常和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跑遍全縣當時149個生產大隊中的120多個。他邁開雙腳“到群眾中間去”,虛心向群眾請教,不斷總結人民群眾創造的新鮮經驗,做到了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過程中,我們還需要解決大量問題和矛盾。黨員、幹部要像焦裕祿同誌那樣,認真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真心實意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把群眾作為最可信賴、最可依賴的堅強力量,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斷解決各種問題和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