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人民。在西方主流發展觀看來,勞動、資本和技術是物質生產的三大要素,但由於人均產量隻有通過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才能提高,因此資本和技術才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發展的本質是人類通過勞動不斷改造自然的過程。物質資本和科學技術確實能夠提高勞動效率,但它們都是人類勞動的創造物,不能與人並列。因此,從根本上看,發展源自人類的勞動。勞動不僅包括簡單勞動,還包括管理、創新等複雜勞動。發展最基礎、最根本的推動力量來自廣大勞動者。
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西方主流發展觀追求總量和效率,追求生產達到其可能性邊界,卻忽視了分配和公平,甚至認為平等的分配會抑製效率、損害發展。比如,20世紀80年代後盛行一時的新自由主義就主張經濟自由化、私有化,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幹預。從表麵上看,在自由市場中,人與人可以平等競爭。但實際上,擁有資本的多寡決定了分享發展成果的多寡,並進一步轉化為資本擁有的更加不平等。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采用新自由主義政策都導致了收入差距的嚴重擴大,少數人攫取了發展的絕大部分收益。而且,由於私有化浪潮不斷高漲、社會福利大幅削減、政府管製全麵放鬆、經濟金融化和泡沫化程度持續提高,市場失靈的風險迅速積聚,最終於2008年釀成了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人民的利益遭受更大損失。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則是要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分享到發展的成果,並不斷提高成果分享的公平性,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一方麵,既然發展的最終目的不是物質財富的增長,而是每一個人的全麵發展,公平分享發展成果就是發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麵,既然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全體人民,讓全體人民公平分享發展成果就不僅具有合理性,而且是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讓社會財富不斷湧流的必然要求。
發展的戰略和政策始終圍繞人民。發展戰略和政策直接影響不同群體和個人的切身利益。在西方,有人主張更多發揮政府的促進作用,有人主張更多發揮市場的競爭作用;有人主張提高社會福利、縮小收入差距,有人主張容忍收入差距、強化經濟激勵。理論上的莫衷一是,源自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利益衝突,反映了其價值觀的片麵和割裂,導致西方國家的發展政策左右搖擺、生產力發展受到重重束縛。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始終圍繞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圍繞最終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立足於不同發展階段的條件和要求,製定實施科學的發展戰略和政策。實踐證明,隻有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才能協調好社會利益關係,最大限度地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
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人民。在西方主流發展觀看來,勞動、資本和技術是物質生產的三大要素,但由於人均產量隻有通過資本積累和技術進步才能提高,因此資本和技術才是發展的動力之源。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認為發展的本質是人類通過勞動不斷改造自然的過程。物質資本和科學技術確實能夠提高勞動效率,但它們都是人類勞動的創造物,不能與人並列。因此,從根本上看,發展源自人類的勞動。勞動不僅包括簡單勞動,還包括管理、創新等複雜勞動。發展最基礎、最根本的推動力量來自廣大勞動者。
發展的成果由人民共同享有。西方主流發展觀追求總量和效率,追求生產達到其可能性邊界,卻忽視了分配和公平,甚至認為平等的分配會抑製效率、損害發展。比如,20世紀80年代後盛行一時的新自由主義就主張經濟自由化、私有化,反對政府對市場的幹預。從表麵上看,在自由市場中,人與人可以平等競爭。但實際上,擁有資本的多寡決定了分享發展成果的多寡,並進一步轉化為資本擁有的更加不平等。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在發展中國家,采用新自由主義政策都導致了收入差距的嚴重擴大,少數人攫取了發展的絕大部分收益。而且,由於私有化浪潮不斷高漲、社會福利大幅削減、政府管製全麵放鬆、經濟金融化和泡沫化程度持續提高,市場失靈的風險迅速積聚,最終於2008年釀成了席卷全球的國際金融危機,人民的利益遭受更大損失。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則是要讓每一個個體都能分享到發展的成果,並不斷提高成果分享的公平性,最終實現共同富裕。一方麵,既然發展的最終目的不是物質財富的增長,而是每一個人的全麵發展,公平分享發展成果就是發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麵,既然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全體人民,讓全體人民公平分享發展成果就不僅具有合理性,而且是充分調動人民積極性、讓社會財富不斷湧流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