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厚臉求人法(3 / 3)

如果你所追求的異性是一位事業型的人,那麼你可以用“磨”讓他不耐煩,最後不得不舉起白旗向你投降。當然,如果對方從心裏對你感到厭惡,你就是煩死他也沒有用。

“磨功”終於“磨”來有情人。可見有了足夠的耐心,有了足夠厚的臉皮,無論多難求的人都能成功地說服和爭取過來。

4.求人辦事,先把架子放下

求同事辦事,往往“臉皮薄”,放不下“清高”的架子,自然也就不能與社會相適應,也難以辦成事。厚黑求人術主張,求同事辦事,臉皮一定要厚而且一定要能忍受屈辱。

這裏之所以臉皮一定要厚,是為了在求同事辦事時,洗掉身上的迂腐與矜持,肯於屈尊,不怕受辱,才能鍥而不舍,以柔克剛,以達求人的目的。

一次有位作家出差廣州,在廣州汽車候車室等車,偶然一個臉上皺紋滿布、渾身臭氣、穿著破爛衣服的老頭,向他伸出發抖的手,口中像念經似的說:“您行行好,賞幾個錢。”原來是乞丐。

看到他那副可憐的模樣,這位作家便摸出2元錢給他。他咧嘴一笑說:“多謝!多謝!”收下了,又轉到身旁的另一個人那裏,這個人討厭地趕他走,但他卻死死地乞求。

突然間,他跑了幾步到一邊去了,目光注視著門口。原來門口走進了兩名治安民警,作家感到奇怪:“既然是沒飯吃,怎麼見到警察就一溜煙逃了呢?”

作家仔細琢磨,直到他從乞丐眼前再次經過時,認真地觀察一番,才知道他討吃是假,騙錢為真。因為他背上的那個麻袋裏,討來的錢已有半袋多,討飯的人有碗飯吃就心滿意足了,他好像總是不能滿足。想起他那咧嘴一笑,確實是由於欺騙得手而發出的竊笑。

拿乞丐來作例證,或許有點兒過分,乞討與求人不能相提並論,像那些專門行坑蒙拐騙勾當的假“叫花子”,其卑劣手段更不值得效仿。但在某些方麵還是可以借鑒的,那就是:做不到厚黑,托人辦事就難上加難。

有個朋友為辦一個手續,連跑了幾個地方,不知為什麼,總是解決不了問題。有人說要送禮。他不懂送禮也不願送禮,隻有憤憤然寫上兩句,自己苦惱不堪。

一位朋友了解此事後,指點他去直接找某主任。到辦公室卻撲了個空,追到家也沒人——還被勢利的保姆罵了幾句。

他頓時火起,卻又“好男不跟女鬥”,隻得帶著滿腹懊惱回到家,發誓再也不去找人、求人了。

那位朋友知曉後,哈哈大笑,說:“你呀,就這麼不濟事!在外邊辦事情哪有這麼容易的!我找人辦事是一求二求三求,不行再四求五求六求。現在,我不但臉皮厚了,連頭皮都變硬了!”

一席話深深地觸動了這位朋友。第二天,他又“厚”著臉皮去找某主任。結果是出人意料地順利,主任隻照例問了一些問題便為他辦了手續,煙都沒抽一支。

人生一世,存活下去,需要辦數不清的事,需要請無數人幫忙。萬事不求人是不可能的;凡要求人,臉皮薄了是不行的,這是厚黑求人的關鍵所在。

5.求人辦事,別把“冷遇”當回事

厚黑大師李宗吾還把厚黑分成三種境界:第一步是“厚如城牆,黑如煤炭”;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第三步是“厚而無形,黑而無色”。按照李宗吾的觀點,要想在求人辦事中充分發揮“熬”的妙用,必須達到第二種境界以上,因為,隻有“黑而亮”才能“堅如鐵”,才能經受得住挫折,受得了“胯下之辱”。

李宗吾對《厚黑學》的看法是:大用大效,小用小效。因此,如果你設法去了解你公司的老板、同學中的佼佼者或任何你認為有成就的人,若你深究他們的背景,你就會發現,每個人都是由挫敗中走過來的厚黑之人。

在充滿競爭的時代,一個人要想有所成就,不可能不遭敵對、艱難與挫折,但你可以將這些挫敗作為驅策你向上的動力。

平庸的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為一受挫折,便重重地栽倒在那兒,再也爬不起來,或趕緊爬到另外一個地方,再也不願拋頭露麵。

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就在於他被擊倒後馬上重新爬起來,並且永遠不服輸,這便是所謂的意誌剛強,心理素質良好。

世界超級富豪艾柯卡經曆了無數的挫折。他曾被自己的老板亨利·福特戲弄過,但他挺過來了。

他說:“個人的痛苦我可以忍受,但是蓄意對我當眾羞辱是太過分了。當時,我滿腔怒火,我可能作出愚蠢的抉擇,我可以把怒火引向自己,其後果不堪設想。我也可以將怒火化為力量,設法有所建樹。”

在求人辦事時受到冷遇是再平常不過的事。對此,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應:或拂袖而去,或糾纏不休,或懷恨在心。這樣的反應其實是不利於求人辦事的,甚至有時會因小失大,影響求人辦事效果。

如果是由於估計過高,對方未使自己滿意而感到的冷落,自己應反躬自省,實事求是地看待彼此關係,避免猜度人和嫉恨人。常常有這種情況,在準備求人辦事之前,自以為對方會熱情接待,可是到現場卻發覺,對方並沒有這樣做,而是采取了低調。這時,心裏就容易產生一種失落感。其實,這種冷遇是對彼此關係估計過高,期望太大而形成的。這種冷遇是“假”冷遇,非“真”冷遇。如遇到這種情況,應重新審視自己的期望值,使之適應彼此關係的客觀水平。這樣就會使自己的心裏恢複平靜,心安理得,除去不必要的煩惱。有位朋友到多年不見麵的一個老同學家去探望。這位老同學如今已是商界的實力人物,每天造訪他的人很多,感到很疲勞,大有應接不暇之感。因此,對一般關係的客人,一律不冷不熱地對待。這位朋友一心想會受到熱情款待,不料遇到的卻是不冷不熱,心裏頓時有一種被輕慢的感覺,認為此人太不夠朋友,小坐片刻便借故離去。他憤憤然,決心不再與之交往。後來才知道,這是此人在家待客的方針,並非針對哪個人的。他再一想自己並未與人家有什麼深交,自感冷落,不過是自作多情罷了,於是又改變了想法,並采取主動姿態與之交往,反而加深了雙方的了解,促進了友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