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厚黑用人術(1 / 3)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曹操北征烏桓回到昌國,設宴招待士大夫。酒喝到半酣時,曹操說:“我這次凱旋歸來,駐守鄴城的諸君肯定都會前來迎接,今天或者明早,大概就都到了。不能前來的,隻有邴原吧?”

誰知話剛說完,邴原卻先到了。曹操得到報告,大為驚喜,立即起身,遠遠出迎。見到邴原後,曹操說:“賢人實在是難以預料啊!我本來估計您是不會來的,誰知您卻屈駕遠遠地趕來了,這實在是滿足了我的渴盼之心啊!”

邴原離開曹操後,軍中士大夫前去拜訪的多達數百人。曹操知道邴原德高望重,從此以後對邴原更加敬重。

曹操對人才的坦誠態度,還表現在他對部屬生老病死乃至對其家屬子女的關心上。郭嘉病重時,曹操派去探視的人一個接著一個。

郎中令袁渙(字曜卿)死後,家無餘財,曹操先後下了兩道手令,撫恤他的家屬。充分表達了自己對部屬的那一份特殊的情意。

部屬死後,曹操常常為之痛惜,特別是對重要僚屬的死亡,曹操更是哀慟不已,往往親臨吊唁,追贈加封,惠及子孫。曹操對郭嘉、荀攸之死所表現的態度,便是其中突出的例子。

正如曹操自己所說:“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意思是說:我隻有像周公那樣“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才能把天下人統一在我的麾下。

官渡之戰,是曹操平定北方的決定性戰役。這一戰役的勝利,其實也是曹操善於用人的勝利。曹兵與袁兵以一比十處於明顯劣勢。這場曆時九個多月的大戰,曹操曾幾度陷入困境,但每到關鍵時刻,總是虛心采納謀士意見,從而避免了決策失誤,轉危為安。戰鬥一開始,袁紹派大將郭圖、顏良等東攻白馬,自率兵將渡河。曹操想徑直去救白馬。當時謀士荀攸說:咱們兵少不敵,到延津後如渡兵去抄袁後路,袁必西應,然後出其不備,輕兵襲白馬,顏良可擒。“公從之。”袁紹果然上當,曹操初戰即勝。隨後兩軍在官渡拉鋸,曹兵幾戰不利,“傷者十二三”,眼看又斷了糧草,曹操想退兵,寫信與荀彧商量,荀彧說:現在雙方主力都在這裏,咱們是以弱戰強,若這樣退兵,必為紹軍所乘,那咱們可完了。袁紹不會用人,相持必敗。曹操又“從之”。袁紹也有軍糧不足問題,第一次運糧千車,曹操“用荀攸計”,派徐晃等將截擊大破之。第二次袁紹派兵萬人運糧,恰巧這時袁紹的謀臣許攸來降,建議曹操截擊,“左右疑之”,荀攸、賈詡認為可行。曹操當即采納,親自領兵奇襲,大獲全勝。從此袁紹軍心大亂,眾叛親離,慘敗而逃。查史書,同是這個戰役,曹操對參謀人員的意見是“三從”,而袁紹則是“三拒”,高下判然。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冬,曹操北征烏桓回到昌國,設宴招待士大夫。酒喝到半酣時,曹操說:“我這次凱旋歸來,駐守鄴城的諸君肯定都會前來迎接,今天或者明早,大概就都到了。不能前來的,隻有邴原吧?”

誰知話剛說完,邴原卻先到了。曹操得到報告,大為驚喜,立即起身,遠遠出迎。見到邴原後,曹操說:“賢人實在是難以預料啊!我本來估計您是不會來的,誰知您卻屈駕遠遠地趕來了,這實在是滿足了我的渴盼之心啊!”

邴原離開曹操後,軍中士大夫前去拜訪的多達數百人。曹操知道邴原德高望重,從此以後對邴原更加敬重。

曹操對人才的坦誠態度,還表現在他對部屬生老病死乃至對其家屬子女的關心上。郭嘉病重時,曹操派去探視的人一個接著一個。

郎中令袁渙(字曜卿)死後,家無餘財,曹操先後下了兩道手令,撫恤他的家屬。充分表達了自己對部屬的那一份特殊的情意。

部屬死後,曹操常常為之痛惜,特別是對重要僚屬的死亡,曹操更是哀慟不已,往往親臨吊唁,追贈加封,惠及子孫。曹操對郭嘉、荀攸之死所表現的態度,便是其中突出的例子。

正如曹操自己所說:“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意思是說:我隻有像周公那樣“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才能把天下人統一在我的麾下。

官渡之戰,是曹操平定北方的決定性戰役。這一戰役的勝利,其實也是曹操善於用人的勝利。曹兵與袁兵以一比十處於明顯劣勢。這場曆時九個多月的大戰,曹操曾幾度陷入困境,但每到關鍵時刻,總是虛心采納謀士意見,從而避免了決策失誤,轉危為安。戰鬥一開始,袁紹派大將郭圖、顏良等東攻白馬,自率兵將渡河。曹操想徑直去救白馬。當時謀士荀攸說:咱們兵少不敵,到延津後如渡兵去抄袁後路,袁必西應,然後出其不備,輕兵襲白馬,顏良可擒。“公從之。”袁紹果然上當,曹操初戰即勝。隨後兩軍在官渡拉鋸,曹兵幾戰不利,“傷者十二三”,眼看又斷了糧草,曹操想退兵,寫信與荀彧商量,荀彧說:現在雙方主力都在這裏,咱們是以弱戰強,若這樣退兵,必為紹軍所乘,那咱們可完了。袁紹不會用人,相持必敗。曹操又“從之”。袁紹也有軍糧不足問題,第一次運糧千車,曹操“用荀攸計”,派徐晃等將截擊大破之。第二次袁紹派兵萬人運糧,恰巧這時袁紹的謀臣許攸來降,建議曹操截擊,“左右疑之”,荀攸、賈詡認為可行。曹操當即采納,親自領兵奇襲,大獲全勝。從此袁紹軍心大亂,眾叛親離,慘敗而逃。查史書,同是這個戰役,曹操對參謀人員的意見是“三從”,而袁紹則是“三拒”,高下判然。

曹操的政治抱負宏大,用人的氣度也不凡,因為他深知,“得人才者得天下”的道理,所以在對待人才上是十分地渴慕,一心想盡攬天下之英才。

劉備是一個反複無常的人,他在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投靠了曹操,曹操的謀士主張殺掉劉備,這時荀彧進來勸諫曹操說:“劉備,英雄也,今不早圖,後必為患。”曹操不回答,等荀彧出去,郭嘉進來。曹操對他說:“荀彧勸我殺玄德,當如何?”郭嘉說:“不可,主公興義兵,為百姓除暴,唯仗信義以招俊傑,猶懼其不來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以困窮而來投,若殺之,是害賢也。天下智謀之士,聞而自疑,將裹足不前,主公誰與定天下乎?夫除一人之息,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機,不可不察。”

曹操認為郭嘉說得有理,並認為劉備是個難得的人才,因此對劉備十分敬重,“出則同輿,坐則同席”,總想把他納入自己的營壘。劉備不甘在曹操之下,表麵上應付著曹操,實際上另有企圖。他與曹操翻臉後,一次被曹兵打得大敗,妻子和大將關羽都被生俘。在這前後,曹操的謀士程昱、荀攸等,幾次提醒趁機殺掉劉備,可曹操的回答隻是一句話:“方今收英雄時也,殺一人而失天下心,不可。”明知劉備是勁敵,也有機會殺他,但隻要有一絲爭取的希望,也不肯下手,這是何等的氣量!唯恐殺一,丟掉一片,這又是多麼的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