鍾南山:抗擊“非典”的英雄院士(1 / 3)

鍾南山小時候活潑聰慧,因家庭的耳濡目染,漸漸對醫學有了興趣。一天,鍾南山發現家裏來了許多“不速之客”——一群可愛的小白鼠。原來他父親的特長是從事乙型腦炎病毒的培養和分離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他的科研題目就是小鼠胚胎培養病毒,由於科研經費比較缺乏,他用自己的薪水買來小白鼠,在書房裏做起了實驗。

從此以後,每天放學回家,鍾南山總愛到父親的書房裏逗弄小白鼠玩。父親有意地讓兒子多與它們接觸。他覺得,熟悉小白鼠的習性、生理與機能,對於學醫之人,是很有好處的。他與鍾南山商量,要他幫助自己照看小白鼠。盡管鼠窩裏總是散發著一種難聞的臭味,鍾南山還是樂嗬嗬地接受了這一開心的任務,成了最稱職的“白鼠飼養員”。就這樣,鍾南山開始逐步了解到一些最基本的醫學、醫療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在幫父親照看小白鼠的過程中,他不知不覺地鍛煉了觀察力、耐心和責任心,而這些,正是一個好醫生所必須具備的。

1955年,年僅19歲的鍾南山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醫學院醫療係,實現了從醫理想的第一步。

“文革”的煎熬和誤診的教訓

1960年,鍾南山畢業後留在了北醫大,之後開始從事放射醫學教學。他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當過校報編輯,參加過校文藝宣傳隊,還是北京市十項全能冠軍。就在風華正茂的鍾南山雄心勃勃,打算幹出一番事業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浩劫打斷了這一切。

由於父母是醫學專家,鍾南山成了“走資派”的狗崽子,“反動學術權威”的後代,被發配去當鍋爐工,每天要鏟起幾千斤煤,在爐膛旁來回擔煤幾百趟。

有一天,上級向群眾號召獻血,鍾南山毅然報名參加。獻出了400毫升鮮血的他,晚上還要按時參加鍋爐房值班,結果失去知覺,摔倒在爐門口。一位來鍋爐房打熱水的校工和一群“牛鬼蛇神”救了鍾南山。

這一晚,鍾南山徹夜未眠。他認真地想了想自己:他不是政治弄潮兒,作為一名醫學世家的後代,一名醫學專業的畢業生,他應該在醫學領域裏實現自己最崇高的理想。他決定離開北京,遠離紛爭的漩渦,回南方去當醫生。

1971年底,鍾南山來到廣州第四人民醫院,被安排到了醫院急診室,從最基本的事情幹起。

平心而論,鍾南山此時從事急診,也是勉為其難的。他隻有三年半的醫學基礎理論與基礎操作學習,根本還沒有進入臨床階段就被拉去田徑集訓,從參加集訓到現在在第四醫院當一名小醫生,整整13年間,他沒再正式接受過臨床醫學的相關教育。這時鍾南山明顯地感到自己的基礎不夠,幹得十分吃力。

某日,鍾南山所在的急診室接到一個電話,說廣州增城的羅崗有一個肺結核大出血的病人,要立即送來廣州會診。鍾南山便主動向主任請纓。在他到增城之前,當地的醫生已為患者作了初步的診斷和護理。因為病人曾患過肺結核,所有一切症狀似乎都表明他是肺結核大出血。鍾南山心想,這應當送專科醫院治療,於是決定送回廣州市結核病防治所。在路上,患者又出了一次血,是從口中嘔出來的,呈黑紅色。雖然出血的頻度和色澤與肺結核咳血有些不同,但這並未引起鍾南山的懷疑,他還是把患者送到了結核病防治所。返回醫院時,已是下午5點半鍾了,他跟當值的醫生簡單交代了一下接回病人的經過和患者的症狀,就回家了。但第二天,鍾南山上班時,馬上感覺到了同事們異樣的目光。一進主任室,隻聽到主任從繃緊的嘴唇中吐出幾個字:“他們說那病人是消化道嘔血,馬上去接回來!”鍾南山立即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他將那位可憐的患者火速接回醫院,重新會診。原來,隻是一根魚刺,刺中了病人的胃小動脈,引起了大出血!

鍾南山小時候活潑聰慧,因家庭的耳濡目染,漸漸對醫學有了興趣。一天,鍾南山發現家裏來了許多“不速之客”——一群可愛的小白鼠。原來他父親的特長是從事乙型腦炎病毒的培養和分離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他的科研題目就是小鼠胚胎培養病毒,由於科研經費比較缺乏,他用自己的薪水買來小白鼠,在書房裏做起了實驗。

從此以後,每天放學回家,鍾南山總愛到父親的書房裏逗弄小白鼠玩。父親有意地讓兒子多與它們接觸。他覺得,熟悉小白鼠的習性、生理與機能,對於學醫之人,是很有好處的。他與鍾南山商量,要他幫助自己照看小白鼠。盡管鼠窩裏總是散發著一種難聞的臭味,鍾南山還是樂嗬嗬地接受了這一開心的任務,成了最稱職的“白鼠飼養員”。就這樣,鍾南山開始逐步了解到一些最基本的醫學、醫療知識。更為重要的是,在幫父親照看小白鼠的過程中,他不知不覺地鍛煉了觀察力、耐心和責任心,而這些,正是一個好醫生所必須具備的。

1955年,年僅19歲的鍾南山以優異成績考入北京醫學院醫療係,實現了從醫理想的第一步。

“文革”的煎熬和誤診的教訓

1960年,鍾南山畢業後留在了北醫大,之後開始從事放射醫學教學。他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當過校報編輯,參加過校文藝宣傳隊,還是北京市十項全能冠軍。就在風華正茂的鍾南山雄心勃勃,打算幹出一番事業的時候,一場突如其來的浩劫打斷了這一切。

由於父母是醫學專家,鍾南山成了“走資派”的狗崽子,“反動學術權威”的後代,被發配去當鍋爐工,每天要鏟起幾千斤煤,在爐膛旁來回擔煤幾百趟。

有一天,上級向群眾號召獻血,鍾南山毅然報名參加。獻出了400毫升鮮血的他,晚上還要按時參加鍋爐房值班,結果失去知覺,摔倒在爐門口。一位來鍋爐房打熱水的校工和一群“牛鬼蛇神”救了鍾南山。

這一晚,鍾南山徹夜未眠。他認真地想了想自己:他不是政治弄潮兒,作為一名醫學世家的後代,一名醫學專業的畢業生,他應該在醫學領域裏實現自己最崇高的理想。他決定離開北京,遠離紛爭的漩渦,回南方去當醫生。

1971年底,鍾南山來到廣州第四人民醫院,被安排到了醫院急診室,從最基本的事情幹起。

平心而論,鍾南山此時從事急診,也是勉為其難的。他隻有三年半的醫學基礎理論與基礎操作學習,根本還沒有進入臨床階段就被拉去田徑集訓,從參加集訓到現在在第四醫院當一名小醫生,整整13年間,他沒再正式接受過臨床醫學的相關教育。這時鍾南山明顯地感到自己的基礎不夠,幹得十分吃力。

某日,鍾南山所在的急診室接到一個電話,說廣州增城的羅崗有一個肺結核大出血的病人,要立即送來廣州會診。鍾南山便主動向主任請纓。在他到增城之前,當地的醫生已為患者作了初步的診斷和護理。因為病人曾患過肺結核,所有一切症狀似乎都表明他是肺結核大出血。鍾南山心想,這應當送專科醫院治療,於是決定送回廣州市結核病防治所。在路上,患者又出了一次血,是從口中嘔出來的,呈黑紅色。雖然出血的頻度和色澤與肺結核咳血有些不同,但這並未引起鍾南山的懷疑,他還是把患者送到了結核病防治所。返回醫院時,已是下午5點半鍾了,他跟當值的醫生簡單交代了一下接回病人的經過和患者的症狀,就回家了。但第二天,鍾南山上班時,馬上感覺到了同事們異樣的目光。一進主任室,隻聽到主任從繃緊的嘴唇中吐出幾個字:“他們說那病人是消化道嘔血,馬上去接回來!”鍾南山立即明白了事情的嚴重性。他將那位可憐的患者火速接回醫院,重新會診。原來,隻是一根魚刺,刺中了病人的胃小動脈,引起了大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