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收購漫威(1 / 2)

秦政可不管在座的幾位公司高層心裏有什麼想法,隻要他們能把自己交代好的事辦好就行。

想著避風港投資公司隻涉足電腦行業多少有些單薄,再考慮到自家好歹也是搞傳媒的,不收購一些相關公司實在可惜了,其中漫威就是最好的選擇。

作為一家以漫畫起家的企業,漫威的成長可以說是幾經波折。

自從美國50年代一位精神有問題的精神學家發表了一篇“漫畫有害論”的文章,將當時青少年犯罪率上升歸咎於漫畫業暴力內容,掀起了一波輿論批評後,讓美國漫畫業遭受了沉重的打擊。

最終結果就是50年代後期漫威乃至整個漫畫業都經曆了嚴重的縮水,漫畫種類從50年代初期的約650種銳減到約250種,超過了20家漫畫公司倒閉,行業一片哀鴻。

好在漫威在經曆了一輪洗牌之後幸存了下來,更是在六十年代中推出了鋼鐵俠,奇異博士,X戰警等各種後世被人熟知的超級英雄。

60年代可以說是漫畫業在經曆50年代低潮後的又一春,雖然當時美國漫畫產業的老大仍然是DC漫畫,但坐擁超級英雄寶庫的漫威已經儼然變成了一個搖錢樹。

然後漫威就被一家卡登斯工業公司花了1500萬美元從漫威創始人馬丁古德曼手中買下了漫威公司,這是漫威公司第一次易主。

進入70年代後,漫威內部的公司結構也發生了變化,斯坦·李成為漫威公司的發行人和董事長,這時候的漫威開始進軍電視熒屏,同時逐漸將經銷模式逐漸改變為了直銷模式,通過漫畫商店來吸引到真正的漫畫鐵粉。

雖然這段時間漫威似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漫畫銷量也大漲了一波,但是當競爭對手DC將自己旗下的超人搬上了更大的電影屏幕時,漫威當然也嗅到了其中潛在的危機和機遇。

可惜此時的漫威仍然隻是卡登斯工業公司的子公司,背後金主並不同意斯坦李希望通過收購小型影視工作室來開展電影業務的想法,因此拍電影這一理想隻能埋在斯坦李和漫威的心裏。

直到86年漫威被新世界電影公司花了4600萬美元收購,後來又在1988年以八千五百萬美元的價格,轉賣給露華濃的總裁羅納德·佩雷爾曼,並對漫威進行一係列資本操作,讓其在紐約上市。

上市後的漫威開始大肆擴張,除了拚命推出漫畫外,還瘋狂收購其他公司,包括玩具公司、卡牌公司、漫畫分銷公司等等,同時也背上了巨大債務,到了九十年代末已經瀕臨破產重組的邊緣了。

可以說從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末,漫威則像一個皮球工具人一樣在不同的資本集團中被踢來踢去,大家都在饞他的IP。

而工具人漫威自80年代則開啟IP變現模式,以及從1998年斯坦李離開漫威為代表的一係列老漫威離開公司的事件開始,漫威似乎就已經喪失了誕生新的超級英雄的能力了,再也沒有出彩的英雄出現了。

現在秦政這個資本集團同樣看上了漫威這棵搖錢樹,不過想來漫威應該不會太抵觸被收購,畢竟他背靠KS傳媒集團,對整個漫威來說絕對是最佳的助力和保護傘。

“庫利先生,你明天帶人去漫威公司走一趟,可以借用一下KS傳媒集團的名義,向他們發起收購,而且收購完成後還要將之前賣掉的所有版權都回收回來,記住,是所有的。”

現在的漫威雖然還不是在九十年代靠賣版權度日的漫威,但在七十年代的時候,美國環球電視公司等就買下了數十個漫威角色的電視劇版權,聯合哥倫比亞廣播公司開始製作了一係列的超級英雄電視劇,比如無敵浩克和蜘蛛俠。

現在秦政當然不允許有KS集團的競爭對手手握這些版權了,而且老薩繆爾已經決定將電視和電影業務徹底整合成一個公司,並將其總部放在洛杉磯,顯然是打算朝這方麵發力,補足KS集團的短板。

因此也不用擔心版權收回來後放著積灰,即便此時特效技術還不太高,但也可以先在電視上試水,刺激一下漫畫的銷量。

喬瑟夫現在對這個小老板東一榔頭西一榔頭的投資計劃已經免疫了,不過收購漫威倒是挺符合秦政的年齡,小孩子嘛,喜歡這些超級英雄也說得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