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天刀飛走(1 / 2)

楊易覺得嚴明軒說得挺有道理的,這裏又沒有其他人,試一試也不要緊。

他走上前去,低頭看著青天刀。

這青天刀橫刀造型,也不知道是用什麼石材打造而成,刀口無鋒,刀身烙印著許多玄妙的道紋,有些像是祥雲,有些像是流光。

他深深呼吸了一口氣,一把就握住了刀柄。

楊易用力,青天刀紋絲不動。

他沒有再繼續用力使勁拔,懶得做無用功。

他轉頭問嚴明軒:“天理宗宗主叫什麼,他的學說核心思想又是什麼,你知不知道?”

嚴明軒說道:“董天舒,他的學說核心是‘天人感應’,他認為冥冥之中應該存在一個無上偉大的存在,主宰著天地的運轉,他稱之為天道。我們儒道修煉的目的應該是心合天道,借天道行人道,教化萬民,令天下有序。”

道門修天道,不過他們的天道是天地之道。

這是一種客觀存在的萬物規律,也就是所謂的天地法則。

儒門修人道,可是卻出了個異類,跑去修天道也就算了,修的天道竟然還是一個生命存在,主宰天地發展。

楊易有些明白,為什麼董天舒要脫離稷下學宮,自創天理宗了。

因為對方這套‘天人感應’學說,簡直是大逆不道,完全與儒道背道而馳,就算他不走,稷下學宮也容不下他。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這才是儒道。

楊易低眉沉思,他回想著前世的儒道學說。

相比於這個世界的儒道,前世的儒道無疑更加繁榮,早期有孔子、孟子、荀子,後又有董仲舒、朱熹、王陽明等儒學大宗,都是能夠開宗立派的人物。

哪裏像這個世界,儒道大宗就一個初代夫子。

董天舒的學說,和董仲舒有些相似,都是天人感應,但具體內容又有所不一樣。

楊易要拔出青天刀,用董仲舒的理論肯定不行。

這個世界的儒家思想,基本包含了孔孟荀三家,因此他的選擇也不多,要麼是朱熹的理學,要麼是王陽明的心學。

相比於理學,他更喜歡心學,知行合一。

想到這裏,楊易腦海中浮現出心學四句教,認真地默念了起來:“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他也不知道這樣有沒有用,反正隨便試試。

誰知道他心中剛默念完,青天刀竟然顫動了起來,先是綻放出青色毫光,然後光芒越來越盛,瞬間就化為一道青色神光,衝天而起。

與此同時,一股濃鬱得化不開的道韻,在論道台上散發開來。

楊易睜大了眼睛,他感覺周圍的時空似乎在變幻,八個石墩上竟然盤膝坐著八位高冠奇服的中年男子。

他們似乎在激烈的論道,隻是他隻能夠看到他們的嘴巴在動,卻聽不到任何的聲音。

似乎有種神秘的力量,屏蔽了他們的聲音。

後來沒過多久,一個穿著儒袍提著青天刀的中年儒士走來了,他在夫子身後把青天刀插在青石板中。

隨後又沒有多久,九人的目光都齊齊刷刷的朝楊易看來。

那是九雙深邃至極的眼睛,似若有無數至理在他們眼眸中演化,天地宇宙,過去未來,一切種種都難以逃過他們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