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不管以後,至少在長安這段時間,王勃順風順水,心境開闊。千古名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出來的。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離開京城長安,千裏迢迢去偏遠的四川擔任官小位卑的縣尉,杜少府心情的低落可想而知。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與友人分離後,便難以再見,王維便寫作此詩為友人送行。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開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朋友的去向,即京城和四川。通過這兩個地方一遠一近景物的對照,空間的遼闊感表現出來了,更顯羈旅漫漫,後會無期。“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王勃很會表達感情,他告訴杜少府,自己能體會離別的苦楚,明白他的憂思,因為都是離家千裏在外做官的人,所以能夠感同身受。情感上的共鳴,拉近了王勃和杜少府之間的距離,使得離別之情更濃醇。
王勃沒有一直沉湎於悲傷中不能自拔,也不希望朋友帶著愁緒離開,為了安慰朋友,他進一步表明自己的真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算遠隔千山萬水,隻要你我互為知己,那麼天涯海角,我們都會像鄰人一樣親近。“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所以,不要在分岔路口,像年輕男女一樣,哭得手帕都濕掉了。我們猜想,即使杜少府想哭,也會在看到王勃這首情真意切的詩後得到安慰。知己難求,生命中有這樣的知己,就算前路曲折,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王勃這首五言律詩一氣貫注,沒有宮廷詩繁複辭藻的堆砌,也沒有陌生典故的累用,像娓娓清談,有行雲流水的妙意。更重要的是情真意切,一掃宮廷詩空洞無物的歌功頌德。
之後王勃在長安風風光光待了幾年,但好景不長。在王勃入京後的第四年,他就攤上事了。當時王勃進了沛王府,擔任二皇子李賢的沛府修撰,其實也就是陪二皇子李賢讀書。沛王比王勃還小一兩歲,難免小孩心性,那個時候宮中流行鬥雞,一天沛王李賢約英王李顯來鬥雞。英王就是後來的唐中宗李顯,當時也隻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子。
王勃一時興起,為沛王寫了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裏麵內容是討伐英王雞,為沛王雞呐喊助威。沛王也一本正經地像下戰書一樣送給了英王。不料這篇文章被唐高宗李治看到了,十分氣憤,發怒說:“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去勸阻,反而寫這麼一篇檄文,有意虛構,誇大事態,導致諸王之間產生矛盾。”當天李治便立即下詔廢除王勃官職,將其趕出沛王府。
原來唐高宗看到《檄英王雞》中“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血戰功成”“割以牛刀”的話語,立馬就聯想起唐初玄武門兄弟互相殘殺的往事,認為此文有挑撥離間皇子關係的嫌疑,於是龍顏大怒,下令即刻將王勃逐出王府,且再不得返回王府。本來王勃隻是鬧著玩的,沒有想到竟受到了如此嚴厲的懲罰,這無異於晴天霹靂,大好前程自此葬送。這對一個剛剛十八歲的少年來說,心理上的打擊顯然是極大的。王勃沒有臉麵在京師待下去了,隻好去巴蜀遊曆。
先不管以後,至少在長安這段時間,王勃順風順水,心境開闊。千古名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便是在這一時期創作出來的。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少府”,是唐代對縣尉的通稱。離開京城長安,千裏迢迢去偏遠的四川擔任官小位卑的縣尉,杜少府心情的低落可想而知。在古代,由於交通不便,與友人分離後,便難以再見,王維便寫作此詩為友人送行。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開頭兩句分別點出送別的地點和朋友的去向,即京城和四川。通過這兩個地方一遠一近景物的對照,空間的遼闊感表現出來了,更顯羈旅漫漫,後會無期。“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王勃很會表達感情,他告訴杜少府,自己能體會離別的苦楚,明白他的憂思,因為都是離家千裏在外做官的人,所以能夠感同身受。情感上的共鳴,拉近了王勃和杜少府之間的距離,使得離別之情更濃醇。
王勃沒有一直沉湎於悲傷中不能自拔,也不希望朋友帶著愁緒離開,為了安慰朋友,他進一步表明自己的真心:“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就算遠隔千山萬水,隻要你我互為知己,那麼天涯海角,我們都會像鄰人一樣親近。“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所以,不要在分岔路口,像年輕男女一樣,哭得手帕都濕掉了。我們猜想,即使杜少府想哭,也會在看到王勃這首情真意切的詩後得到安慰。知己難求,生命中有這樣的知己,就算前路曲折,又有什麼可怕的呢?
王勃這首五言律詩一氣貫注,沒有宮廷詩繁複辭藻的堆砌,也沒有陌生典故的累用,像娓娓清談,有行雲流水的妙意。更重要的是情真意切,一掃宮廷詩空洞無物的歌功頌德。
之後王勃在長安風風光光待了幾年,但好景不長。在王勃入京後的第四年,他就攤上事了。當時王勃進了沛王府,擔任二皇子李賢的沛府修撰,其實也就是陪二皇子李賢讀書。沛王比王勃還小一兩歲,難免小孩心性,那個時候宮中流行鬥雞,一天沛王李賢約英王李顯來鬥雞。英王就是後來的唐中宗李顯,當時也隻是一個十二歲的小孩子。
王勃一時興起,為沛王寫了一篇《檄英王雞》的文章,裏麵內容是討伐英王雞,為沛王雞呐喊助威。沛王也一本正經地像下戰書一樣送給了英王。不料這篇文章被唐高宗李治看到了,十分氣憤,發怒說:“歪才,歪才!二王鬥雞,王勃身為博士,不去勸阻,反而寫這麼一篇檄文,有意虛構,誇大事態,導致諸王之間產生矛盾。”當天李治便立即下詔廢除王勃官職,將其趕出沛王府。
原來唐高宗看到《檄英王雞》中“兩雄不堪並立,一啄何敢自妄”“血戰功成”“割以牛刀”的話語,立馬就聯想起唐初玄武門兄弟互相殘殺的往事,認為此文有挑撥離間皇子關係的嫌疑,於是龍顏大怒,下令即刻將王勃逐出王府,且再不得返回王府。本來王勃隻是鬧著玩的,沒有想到竟受到了如此嚴厲的懲罰,這無異於晴天霹靂,大好前程自此葬送。這對一個剛剛十八歲的少年來說,心理上的打擊顯然是極大的。王勃沒有臉麵在京師待下去了,隻好去巴蜀遊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