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被埋沒了數百年的《春江花月夜》有多美?(1 / 3)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古代人認為霜和雪一樣,是從天而降,因此有流霜之說。詩中此時的月光像霜一樣皎潔,朦朦朧朧,但感覺不到霜在飛揚。小洲上的白沙在月華的照耀下,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水和天空在月光的照耀下,融為一色,放眼望去,隻有一輪孤月安靜地懸垂天際。詩人的心緒也被這空曠、空靈的景色引起波瀾,內心一陣熱浪湧起,情緒一下子上升起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兩句像閃電一樣擊中人們的心扉。人們在俗世中,忙忙碌碌,縱然忙裏偷閑像詩人一樣出來賞月,但從來沒有人這麼追問過,問在江邊看月亮的第一人是誰?江上的月亮又是什麼時候初次照耀人世呢?這是哲學式的發問,問的是存在的意義。正是因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才有必要有此一問,何人初見月,何年初照人的“初”才那麼震驚。因為太多人不會問,不會去想,活著就是活著,按部就班,從不去想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這存在的意義,人類的源頭,宇宙的初始,讓張若虛思考,在如此美好的夜晚問出來了,讓人驀然一愣,隨即又讓人陷入沉思。可惜作者不知道答案,我們也不知道。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作者的自言自語,是沒有答案的疑惑和歎息,有時候不知道比知道更有迷人的魅力。

有意思的是“待”字,江月是不是一直在等待某人呢?就像傳說中牛郎織女一年一度隻有在七夕才能相見,其餘時間是在等待。江月每天晚上都會準時出現,月月如此,年年如此,幾千年如此,誰讓月亮這麼做的呢?作者猜,一定是在等待某人吧。在詩人心中,江月是有情的。可見詩人是多麼的浪漫。我們現在知道,月亮是地球的衛星,由於引力的原因,才會圍繞著地球轉,有規律地轉,如果說月亮真是在等待著誰,那一定是地球了,幾十億年不離不棄,最是忠貞不渝了。

詩人不知道月亮為什麼繞著地球轉,但他由月亮年年歲歲的守候,想到了人世間的感情,美好的感情不就是長久的相守相伴與相思嗎!這樣的感情在張若虛的筆下一一鋪展開來。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鴻雁長飛光不度,魚龍潛躍水成文。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這四句總寫離人和思婦分隔兩地、互相思念的感情。大家可能會有疑問,《春江花月夜》寫的是夜晚的場景,怎麼會有白雲飄然而過?其實,在天氣特別好的夜晚,皓月當空,若剛好有片薄雲正對著明月飄過,月亮反射的光線就會穿透稀薄的雲層,這時候抬頭望過去,就會看見白雲一片去悠悠的場景了。

“空裏流霜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古代人認為霜和雪一樣,是從天而降,因此有流霜之說。詩中此時的月光像霜一樣皎潔,朦朦朧朧,但感覺不到霜在飛揚。小洲上的白沙在月華的照耀下,被映照得看不清晰了。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水和天空在月光的照耀下,融為一色,放眼望去,隻有一輪孤月安靜地懸垂天際。詩人的心緒也被這空曠、空靈的景色引起波瀾,內心一陣熱浪湧起,情緒一下子上升起來。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這兩句像閃電一樣擊中人們的心扉。人們在俗世中,忙忙碌碌,縱然忙裏偷閑像詩人一樣出來賞月,但從來沒有人這麼追問過,問在江邊看月亮的第一人是誰?江上的月亮又是什麼時候初次照耀人世呢?這是哲學式的發問,問的是存在的意義。正是因為“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隻相似”,才有必要有此一問,何人初見月,何年初照人的“初”才那麼震驚。因為太多人不會問,不會去想,活著就是活著,按部就班,從不去想自己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這存在的意義,人類的源頭,宇宙的初始,讓張若虛思考,在如此美好的夜晚問出來了,讓人驀然一愣,隨即又讓人陷入沉思。可惜作者不知道答案,我們也不知道。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這是作者的自言自語,是沒有答案的疑惑和歎息,有時候不知道比知道更有迷人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