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祖父的影響,當時社會開放、文化繁榮的大環境也給了杜甫難得的藝術熏陶與啟蒙。他在六歲時見過公孫大娘表演劍器渾脫舞,這種舞蹈富有異國情調,領舞的人雙手各持一把劍,一身戎裝打扮,左右開合,舞姿雄健有力。公孫大娘英氣瀟灑、酣暢淋漓的舞姿給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十年以後,詩人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生動、細致地回憶了公孫大娘的舞姿。一個六歲的兒童就能欣賞這樣的舞蹈藝術並且將鮮明的印象保留五十年,可見詩人早慧,並且擁有良好的記憶力。
當時名噪一時的歌唱家李龜年的歌聲,杜甫也是有幸聽過的,同樣難以忘懷。他還見過保留在寺廟中的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真跡《維摩詰像》。當時杜甫看得如癡如醉,覺得怎麼畫得這麼傳神呢!於是又弄到了畫的摹本,帶在身邊時時欣賞。藝術是相通的,這些寶貴的欣賞機會培養了杜甫敏銳的藝術感知力,也對他日後從事詩歌創作有著直接的影響。
在這種環境和家世影響下,杜甫的詩才也早熟,在十四五歲時,就寫了很多文章和詩篇,受到長輩們的賞識,甚至被比作著名的文學家班固和揚雄。他自稱年少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想而知,杜甫是既有天賦又是十分勤奮的。
但這些,遠遠不能讓杜甫成為“詩聖”,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天賦和勤奮正是在後半生異常坎坷的遭遇中,以仁者之心,醞釀出一篇篇“詩史”,吐出一件件錦繡佳作,最終成就了自己。這一切,離不開十年蹉跎長安求仕失敗的苦楚,離不開多年漂泊西南貧病交加的淒涼,離不開唐朝由盛轉衰的驚變在他身上打下的印記。
(一)
杜甫二十歲時,為了了解社會,結識名流,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漫遊生活,期間經曆過一次科舉落第。為什麼杜甫和李白一樣,漫遊都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呢?我們結合古人的實際情況猜想,首先,讀書人漫遊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名聲,為進入仕途鋪路,而平民出生的杜甫沒有背景,需要時間讓別人認可他的才華,畢竟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科舉雖為朝廷選拔人才開啟了一條大道,但成功考取功名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失敗的人還會繼續尋找機會,漂泊外地。其次,古時候交通不發達,長年累月的時間都不得不花費在路途上。我們現在乘坐幾個小時高鐵或者飛機跨越的距離,古人可能要走上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果將古人十幾年的漫遊路程放在今天,完全可能縮為一年甚至幾個月內就可以完成。不過,正是因為他們走得慢,才能有時間欣賞和體驗沿途的風土人情、山水風貌,寫出精美的詩篇。慢有慢的好處。今天大家不怎麼寫詩了,其中一部分原因恰恰是因為生活節奏太快,很多人忙得沒時間用精心打磨的語言來記下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除了祖父的影響,當時社會開放、文化繁榮的大環境也給了杜甫難得的藝術熏陶與啟蒙。他在六歲時見過公孫大娘表演劍器渾脫舞,這種舞蹈富有異國情調,領舞的人雙手各持一把劍,一身戎裝打扮,左右開合,舞姿雄健有力。公孫大娘英氣瀟灑、酣暢淋漓的舞姿給杜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十年以後,詩人作《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一詩,生動、細致地回憶了公孫大娘的舞姿。一個六歲的兒童就能欣賞這樣的舞蹈藝術並且將鮮明的印象保留五十年,可見詩人早慧,並且擁有良好的記憶力。
當時名噪一時的歌唱家李龜年的歌聲,杜甫也是有幸聽過的,同樣難以忘懷。他還見過保留在寺廟中的東晉著名畫家顧愷之的真跡《維摩詰像》。當時杜甫看得如癡如醉,覺得怎麼畫得這麼傳神呢!於是又弄到了畫的摹本,帶在身邊時時欣賞。藝術是相通的,這些寶貴的欣賞機會培養了杜甫敏銳的藝術感知力,也對他日後從事詩歌創作有著直接的影響。
在這種環境和家世影響下,杜甫的詩才也早熟,在十四五歲時,就寫了很多文章和詩篇,受到長輩們的賞識,甚至被比作著名的文學家班固和揚雄。他自稱年少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可想而知,杜甫是既有天賦又是十分勤奮的。
但這些,遠遠不能讓杜甫成為“詩聖”,成為一位偉大的詩人。他的天賦和勤奮正是在後半生異常坎坷的遭遇中,以仁者之心,醞釀出一篇篇“詩史”,吐出一件件錦繡佳作,最終成就了自己。這一切,離不開十年蹉跎長安求仕失敗的苦楚,離不開多年漂泊西南貧病交加的淒涼,離不開唐朝由盛轉衰的驚變在他身上打下的印記。
(一)
杜甫二十歲時,為了了解社會,結識名流,開始了長達十幾年的漫遊生活,期間經曆過一次科舉落第。為什麼杜甫和李白一樣,漫遊都花了這麼長的時間呢?我們結合古人的實際情況猜想,首先,讀書人漫遊的目的主要是為了獲得名聲,為進入仕途鋪路,而平民出生的杜甫沒有背景,需要時間讓別人認可他的才華,畢竟千裏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科舉雖為朝廷選拔人才開啟了一條大道,但成功考取功名的畢竟是少數,大多數失敗的人還會繼續尋找機會,漂泊外地。其次,古時候交通不發達,長年累月的時間都不得不花費在路途上。我們現在乘坐幾個小時高鐵或者飛機跨越的距離,古人可能要走上一個月甚至更長時間。如果將古人十幾年的漫遊路程放在今天,完全可能縮為一年甚至幾個月內就可以完成。不過,正是因為他們走得慢,才能有時間欣賞和體驗沿途的風土人情、山水風貌,寫出精美的詩篇。慢有慢的好處。今天大家不怎麼寫詩了,其中一部分原因恰恰是因為生活節奏太快,很多人忙得沒時間用精心打磨的語言來記下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因為未知,漫長的旅途往往充滿著驚喜。唐玄宗天寶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杜甫在洛陽,恰巧遇上被“賜金放還”的李白,他一下子就被李白追求自由的豪情和超然不群的詩才所吸引,跟著他一起遊曆了今天的河南開封,山東的單縣、濟南、兗州等地方,兩人親密到“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的地步,天寶四年(公元745年),二人在兗州城東石門分別,李白開始他新的漫遊,杜甫動身前往長安。